前情概要54

 而後世的研究,就說古代割肉分食,是有一定的規矩的,先切哪裡以及切下來的肉先給誰吃,再給誰吃都有規定,具體可以參考後世遊牧民族的烤全羊,怎麼切怎麼分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的,如果不按照這種規矩來做,孔子就認為這種做法失禮,故此不吃。


 至於為什麼不吃從外面店鋪買回來的酒肉,宋代朱熹認為街上買來的酒或乾肉,都不放心,可能做的不精細、不乾淨,容易吃壞人,所以不吃。


 而生於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錢穆就考證認為,沽與酤通,古語“一宿之酒曰酤”,酒經一宿,非美者,亦可謂尚未成酒,故不食;脯,乾肉,不自作而買於市,則不知何物之肉,故亦不食。


 就是說這種酒用一晚釀成,不知道是什麼酒,味道也不好,故此不飲,而從外面買回來的肉,不清楚來歷,故此也不吃。


 儒家始祖孔子既然也是這麼一個好食之徒,那麼以儒家思想為脈絡的華夏文明,自然也是徹底貫徹了這個愛好。


 所以華夏曆史上記載的各種人和事,都脫不開“食”這樣東西,就連古老的半歷史半神話傳說記載的《山海經》,也被後人調笑為古代中國華夏人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