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

    濟南知府猶自嘆著氣,外面又有一員衙役進來,卻向他拱了拱手。

    “有話趕緊說吧。”他不願朝著外人發作,便勉強忍住滿肚的脾氣,低聲說道。

    “稟大人,晏相派的監學官,即吏部的侍郎陳同袍已經到了,和兩位書辦正於大門外等候。”

    “事情還沒辦完,就來這麼一出……算了,快請陳大人至此面談,好茶要即刻奉上,不可怠慢!”

    “是。”

    不過須臾,衙役就帶著陳同袍進了二堂,知府與之行過了禮,便請到對面圈椅上坐了。

    陳同袍道:“本官不熟山東情形,本想先去找巡撫衙門,卻始終尋之不見,才知本地素來不置巡撫之職,不知何故?”

    知府笑道:“大人在京裡呆得久了,不知這京師周邊諸省,歷來為安全考慮,恐巡撫職權太大,故而久之不設。山東境內一切政務,便全交本府治理了。”

    “如此設職,豈不是徒增麻煩?”兩位書辦自恃是中書省的人,不滿地吵嚷起來,“就你一個知府在此,如何管得住底下的人?晏相的善政還怎麼推行下去!”

    陳同袍輕輕回頭一乜,咳了兩聲,打斷道:“唉,此乃本朝所立的規矩,難求變通,何苦去怨別人。若處處都一帆風順了,副相還派我們來作甚麼?不正是為了來幫知府大人解決難處嘛。”那兩人頓時無話了。

    “知府大人,不必再管這些無關緊要的事了,”陳同袍轉過頭去,面帶微笑,“你先把省裡辦學的情況大致說一說罷。”

    知府擦了擦頭上的汗,屈身答道:“好,那下官就從官學講起。所謂官學,即縣學、府學之類,專門教授本地生員,大人應該還能記得。為了保證學校的運轉,一般都使之置有三十畝以上的學田,租與農民耕種,每月收取稻穀,並編清冊簿籍,用以查核。為了方便管理,當地官員常常將學田交付鄉紳代管,這樣也容易控制住那群佃民。誰知這些地主生性頑固,不僅阻攔晏相新政,還對擴建學校規模頗有微詞。其中以曲阜最為嚴重,本府亦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