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雲逸 作品

第643章一場戰國經濟戰


  不過,很顯然,想要通過民間收購的辦法解決趙國缺糧的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若是買糧食就能解決問題,距離更近的陶邑也才是更加方便的地方才對,趙括又何必捨近求遠,來這齊國臨淄購糧。

  買糧食解決不了問題的原因很簡單,趙國所需要的糧食是以百萬擔計數的,這麼大的量,根本不是如今的商人所能擁有的。

  即便是匯聚了天下泰半商賈的陶邑和臨淄,加起來也湊不出這麼多的糧食。

  要知道,在如今這個年代,糧食就是人口,糧食就是戰兵,糧食就是一切!

  因此,農業不管在哪裡都是絕對的支柱產業。即便是以商業著稱的陶邑和臨淄,甚至是之前的洛城之中,以及靠販賣鐵器盈利的韓之國,從事農耕之事的百姓,依舊佔據了絕大多數。

  同時,達官貴族普遍都有自家良田,根本不需要買賣糧食,最多也只是暫時的週轉一二。

  再加上糧食價格的普遍穩定,除非出現大戰的區域,其他地區的糧食的價格普遍趨於穩定,換言之,除非是往戰區賣糧,否則糧食的利潤是極其有限的。

  這也是官府所樂意看到的結果。

  於是,利潤上不去,銷量也上不去,自然也就註定了糧食的買賣不可能太大。

  別說以百萬擔計算的大買賣了,所有的糧商手裡頭的糧食加起來也超不過十數萬擔而已。

  因此,只有以國家為單位,才能拿出趙國所要的百萬擔的數字。

  那麼趙括這是在做無用功嗎?

  顯然不是!

  這樣做的目的至少有三個:

  第一,自然是無聲地告訴齊王,此行的目的,趙國勢在必得,這無聲的行動,就是一層無形的壓力;

  第二,就是要露富,讓齊王和齊國的大臣們都看到,趙國是帶著滿滿的“誠意”來的,利益會驅使這齊王慎重地考慮與趙國的交易;

  第三,則是要給齊國一定的現實壓力,在趙國的操作之下,齊國的糧價很快會迎來一個新高,這對於一眾以鹽業為生的齊國百姓而言,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而鹽業又是齊國的支柱產業。

  齊國不管是出於保護百姓的目的,還是出於自身鹽業穩定的考慮,都必須跟趙國好好商量下了。

  顯然,為了拿下齊王,趙括不僅僅動用了趙國從戰場上爭取到的霸主的地位,更是動用了他從後世帶來的經濟手段。

  僅僅一日,趙國使者撒出去的人手,便已經將整個臨淄城的糧食購買一空。甚至幾大糧商近一月調來的糧食,也都被趙國人以無法拒絕的價格,先行定下。

  不僅如此,趙國使者更是派出人員直接蹲守在臨淄四門,見到運糧隊伍,直接拿下,甚至連入城的費用都幫他們省了。

  如此一來,從明天開始,除了中小糧商手裡或許還會有少量的糧食,整個臨淄城都將無糧可買。

  但即便如此,趙使所收到的糧食也不過區區七萬擔而已。

  少是少了點,但有多少算多少不是。

  趁著城門未關,趙國的使者大手一揮,便將收集到的七萬擔糧食從城東運運回趙國。

  臨淄畢竟是齊國的國都,發生如此大規模的購糧食事件,趙國使者的這些事蹟很快便傳齊王的耳中。

  結合上剛剛遞上來的國書,齊王哪裡還不知道趙國想要做什麼。

  擺在齊王面前的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選擇了。

  拒絕趙國借糧的請求?

  齊王相信,一旦拒絕,趙國會不遺餘力地繼續在齊國買糧,而齊國的糧商們可不會管那麼多,更會想方設法地給趙人搞到糧食。甚至,周遭的糧商也會蜂擁而至給趙國提供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