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1362章 物價有改經濟性(第一更)

    孟浩然和王維跟在後面,懵懂地聽著,二人別看家中有地,實則不會種地。

    孟浩然知道農事重要,卻不知道哪一樣作物如何種。

    眼下聽李易為村民講解耕種的具體知識,心累。

    似乎任何事情對於李易來說都是精通的,包括女人生不生孩子的問題。

    村民沒有別的想法,習慣了。

    一戶人家的帳篷,一群人在聽,聽完了告訴給其他人。

    “韭菜若不想它更辣,再多遮兩層絹帛,韭菜變黃,少了葉綠素的合成,辛辣就小了。”

    李易來到大棚的韭菜地中,看一看韭菜,由於光合作用少的緣故,韭菜綠得不那麼深。

    繼續遮擋,那麼就更黃。

    “東主,現在還來得及嗎?我家今年沒種韭黃。”

    村民著急,李易一說哪個東西好,他就相信哪個賺錢。

    “試一下,你家又不差那點絹帛。”李易知道村民有錢。

    “成!”村民答應。

    “絹帛如今多少錢?”王維問孟浩然,王維家中有錢,根本不理會貨幣的價值。

    孟浩然想一想:“五百錢?”

    “一百三十錢,長安兌換。”李易回頭,給出確切的價格。

    一匹絹帛拿到李家莊子,就可以得到一百三十錢,不在是曾經的五百五十錢。

    於是織尋常絹帛的人少了,外面的都是用來交庸和調。

    朝廷還是以原來的數量收,算是朝廷吃虧,百姓得利。

    有的百姓還以為朝廷傻,不知道里面的問題。

    朝廷就是補貼百姓,因為有錢了,財政那麼多,何必欺負百姓。

    “之後絹帛的價錢會掉到八十到一百錢,再低低不下去,其本身的應用價值在那裡放著。”

    李易為絹帛的價格劃出一個浮動區間,低於八十錢,大家都做衣服了。

    放時間長的、質量不好的、糟了的絹帛價格會低,百姓拿來看看能不能製作小的衣服。

    實在不行的話,做鞋、做靴子,一層一層的,用漿糊給粘在一起。

    再不好的,連鞋都做不了,造紙,賣給造紙作坊,這可是好材料。

    “往後棉花需要規劃一下種植區域,必須是當地的糧食作物和蔬菜的地供給充足,才允許種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