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1310章 各行各業自有約(第一更)

    “這裡有一個煤礦,石煤。”李易回到車中,給徒弟、小傢伙和李潭一人一串兒糖葫蘆。



    他展開地圖,指頭在上面橫著一劃,停住,煤礦。



    說著他指頭又向下一劃:“剛才的礦在黃河北面,現在隔條黃河,於黃河南邊,也是石煤。”



    “距離地表深度如何?”李隆基擔心不好挖。



    “山,在地面,就是燃燒不是很好,優點在於燒完的灰製作水泥非常適合。”



    李易到過兩個礦,不,路過,搞上綠化了,對環境汙染太大,旅遊區和藥材種植區。



    大唐此時不需要在本地進行綠化,綠著呢。



    要不是馮家的人在此採藥和炮製藥材,輪流居住,本地一點人煙都見不到。



    即便打柴的樵夫也不跑如此遠來砍柴,附近一堆山。



    李易想到樵夫,李隆基同樣想到。



    “打柴之人可去挖煤,倒是沒斷了活路。”李隆基如今考慮問題比較全面。



    “賺得更多,這兩個礦區歸大唐朝天下基金,村民按人頭算。



    不滿十五的不算,滿十五,六十歲以下,一人一個月交三錢。



    所得錢財進到基金中,順便建幾個水泥廠,為當地百姓提供就業崗位。”



    李易直接安排,給李成器管的基金。



    樵夫賺錢辛苦,需要組隊,到山上砍木頭,把木頭抬下來賣到縣城。



    村子裡不用樵夫賣柴,自己去山上拾掇拾掇就有燒的。



    家家有自己的柴火垛,一到了秋天,一家人抽時間上兩趟山,一個大柴火垛就出現了。



    足夠燒一冬天,夏天的時候陸續撿。



    “樵夫怎般打柴。”李潭怯怯地出聲詢問,‘大人’說話,他作為孩子不應該插話。



    “有樵夫的山林,通常長得比較好,樵夫用斧頭和柴刀,用斧頭的時候……”



    李易說完正事兒,開始為李潭‘科普’。



    樵夫負責給山林修整,不是見一棵樹就砍一棵樹。



    冬天的時候進山打枯枝,拿繩子捆好,穿槓子,擔回來。



    春天進山,用柴刀和斧頭修枝,看哪棵樹的大枝杈需要弄下去,就過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