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1196章 民族統一由伊始(第三更)

    大唐將士與吐蕃部族一起努力,重新盤好炕,然後一起去黃河冰面上鑿冰撈魚。



    魚出水之後很快被凍硬,大家趕緊把魚的內臟掏出來,魚就那麼凍著了。



    內臟會被收集起來,餵豬。



    從後方送來的豬,準備過年的時候殺了吃肉,現在還得喂。



    只喂草,豬會掉膘。



    當然吃豬草多的豬長得慢,瘦肉卻多。



    像野豬,吃肉的時候很少,大多數情況下吃草、草根、果子,要是能吃到蛇也吃射、兔子什麼的。



    所以不指望養的豬快點出欄,為草就行,吃不了的爛果子,扔豬圈裡一樣沒問題。



    魚內臟,換成李易會拿來做菜,比如腸子。



    將士和部族的人除了把魚鰾拿出,其他的全扔,等著餵豬。



    說好了的,過年的時候一起吃殺豬菜,酸菜已經準備好,按照李易提供的東北殺豬菜的方法做。



    要是換成李易那時的雲南,屬於另一種了,豬肉生的就剁碎的放鹽,然後裝進罈子裡面。



    肉會發酵,然後因為沒有更多的氧氣和細菌參與,過上幾個月,肉拿出來能直接吃。



    其實在製作的過程中,切完了肉,碎肉當地人就有直接抓起來吃的。



    李易吃過,克服心理障礙後,遵循人家當地的傳統,能吃下去。



    吐蕃部族的人頭一次見到這種打孔穿網,然後一下子拽出來好幾千條魚的方式。



    他們興奮著處理魚內臟,把魚扔一邊凍起來。



    在他們看來,這個冬天吃魚就夠用了。



    他們以前抓到魚,最常見的方法為烤,烤魚,然後蘸鹽吃。



    別看他們這裡有岩鹽和湖鹽,平時能吃到的鹽還真不多。



    大唐運輸鹽,從蜀地運,蜀地運的全是李隆基鹽井裡的鹽。



    李隆基沒辦法,別人都在支援前線,自己難道在蜀地那麼多的鹽井不給鹽?



    井鹽比現在的海鹽、湖鹽要好,比如山西的鹽湖,那個鹽就不好吃,價錢很低。



    現在李易報紙上教怎麼處理那個鹽,山西也就是河東道的鹽都會深加工,當地不卻煤。



    李易就給出來五個小煤礦的位置,山西小煤礦也不小哇。



    吐蕃部族無暇理會大唐的事情,更接收不到太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