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715章 不懼貿易順逆差(第一更)

    八月十六日,過完了中秋節的百姓們又忙碌起來。



    高粱被從根割斷,上面穗的位置來一尺多長。



    換成以前,百姓除了專門製作掃帚的人,基本上不會留這麼多。



    高粱稈子不值錢,都當柴火燒了。



    如今百姓小心又小心,他們在等,等李易出好辦法。



    百姓對李易就是這麼信任,他們並不清楚李易會怎樣操,卻堅信不能浪費東西。



    果然只過去一天,報童們便吆喝起來。



    “賣報啦,李家莊子招集年歲大的人在各村子幫忙製作東西。”



    “賣報,李家莊子收購高粱稈子和高粱穗。”



    之前李家莊子找人去處理棉花和碎布、廢紙。



    不過那時招的是幹力氣活的人,老年人不適合。



    年歲大了幹活慢,眼神也不好使,現在李家莊子又給老年人準備了工作。



    報紙上寫了,一個是老人幫忙編織東西,按照數量給老人錢。



    另一個是老人編織東西,按照數量莊子收。



    前者李家莊子提供高粱杆,後者不提供。



    家中有種高亮的可以做好了後賣到李家莊子,家中沒種,願意自己去弄高粱稈子的也行,單獨出工亦沒問題。



    製作的東西是框、藍、掃帚、刷子、席子、蓋簾……



    不會的人看別人製作,學一學就會了。



    報紙上給出了辦法,不會的人幫忙加工原料,大家流水線作業。



    老人們平日裡會幹活,幹農活,還有編織東西,甚至有的還要織布。



    一般製作好了,會拿到集市上賣,賣不上價錢。



    “這叫分散式密集勞動,從行業的角度出發,在一個地區,購買力有限,很多時間浪費在了趕路和等待上。”



    李易給李隆基講解。



    李隆基把朝堂的小朝會挪到了興慶宮,在這裡也有一個興慶殿,只有大朝會的時候才去皇城。



    住,自然也是住到興慶宮中,挨著春明門,城門不關,外面到李家莊子的路上是軍營。



    有什麼危險,李隆基一家人可以衝出去,直接抵達李家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