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369章 回首點滴巨濤成(第七更)

    等吃過飯,李易去抄書,李隆基和李成器兄弟兩個又睡不著了。



    兩個人乾脆出莊子,灞水有碼頭,整個長安周圍的河流,有三十多個大大小小的碼頭,其中渭河上的最大。



    兩個人帶著隊伍來到灞水的碼頭旁邊。



    白天的碼頭熱鬧,晚上的碼頭閒人少了,裝卸貨的人卻仍然多。



    大船多停一天要多花不少錢,需要晚上裝上船的貨物在半天的時候搬出城,排隊。



    船上夜間卸貨,貨物等著天亮在運進城中。



    一支支火把隨風搖曳,扛工們不用看腳下,扛著貨物,一步一顫地在跳板上路過。



    碼頭上還有大架子,架子下面有敞口的籠子,貨物裝進去,手葫蘆給吊起來,再一轉向,到岸上。



    需要掛鉤子的更方便,船上和岸上的人綁好繩子留出扣,鉤子往上一掛,起吊。



    “工匠們製造的手葫蘆愈發精緻了。”李成器看到手葫蘆有大有小。



    “易弟拿出來的東西,別人用著好,必然會琢磨,加以改進,如今大唐只要有水運碼頭之處,定有手葫蘆。”



    李隆基提李易,是李易設計發明的好東西。



    用鐵來製造,商人們依舊無所謂,一個好的吊運工具,能加快工程進度。



    商人發現好東西,傳播的速度就飛快。



    一個碼頭沒有,商人過去一說別的碼頭如何如何,這個碼頭立即去學。



    比起農具傳播的速度還要快,務農的百姓有時習慣了之前的模式,要改變得有個過程。



    商人眼中是利,一個月中搬運節省兩天時間,一年能多出來將近一個月。



    李成器看著槓活的人把一個麻袋片子搭在肩膀上,別人往上玀裝著貨物的麻袋。



    一個麻袋又一個麻袋摞上,堆得高高的,此人一手摟、一手扶,歪個脖子,走在跳板上,顫抖著幾下過去。



    貨物卸下,轉頭又從另一個跳板上去。



    有的則是卸完貨,用手抹一把臉上的汗水,拿起旁邊的竹筒,在大缸裡舀一下子水澆在頭上。



    再舀一下子仰頭灌,竹筒一扔,拎麻袋片子上船。



    “明天我成立成衣行聯盟,先給成衣行打廣告,學易弟莊子上幹力氣活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