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2352章 忽憶臣去在今年(第一更)

    雨後的河南府溫度上升,日升正中。

    黃河大橋下的船隻往來不休,倒是見不到漁民捕魚。

    再等上一個多月,漁民才可撒網,即農曆五月末。

    只管兩畿之地,其他地方不管。

    到這個時候,漁民們其實沒時間打漁。

    漁民有地要種,或幫別人種。

    黃河岸邊的田地正在播種秈稻,先把苗育出來,等苗長高,氣溫也高時,再插秧。

    四月中下旬,河南府開始插秧,繼續向北,要再過半個月。

    往年採用風選種,搭一個臺子,有風的時候種子搬上去往下拋,先落的是好種子,被吹遠的是不好的。

    這樣需要把選出來的再選一次,次數越多,好種子的概率越大。

    今年鹽的價錢便宜,按照報紙上的要求,種地的百姓紛紛來到各處修好的池塘。

    水泥抹的,像小遊泳池。

    先把一張細孔網放進去,用重物壓住,按照稻穀的密度來配鹽水。

    這種新的秈稻水和鹽要分別為一百斤和二十斤,粳米則是二十二到二十三斤的鹽。

    攪拌好,百姓帶種子過來扔進去,等一部分沉下去,上面飄著的用抄網撈走。

    下面的起之前放的網,就倒出來了。

    後來的百姓要繼續的時候,看密度,降低了加鹽。

    鹽由大唐朝天下基金出,從海州海邊直接運過來的鹽。

    蜀地的鹽可捨不得這麼幹,井鹽比海鹽乾淨,除非海鹽繼續處理。

    鹽水泡過的種子,直接放到旁邊的池塘裡洗,撈完,再換一個池塘洗。

    洗完官府給調好的石灰水浸種,之後才催芽。

    一套流程下來很麻煩,時間也耽誤好多天,百姓卻照著做,產量高,而且不容易害病。

    其他地方準備種粳米和春小麥的,同樣如此操作,鹽水的比例調整。

    “再過些日子,黃河兩岸即成綠油油一片。”

    李易在橋上走,看泡水的地,岸邊的小草先綠,樹也發芽。

    種冬小麥的地方不在河邊,河邊留給水稻,那裡已經綠了。

    黃河邊成群的鴨鵝游來游去,不時叫幾聲。

    橋上人來人往,躲著李隆基的隊伍,今天大家要過河,去黃河北面,車隊走了三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