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一鍋出 作品

第2344章 基礎教育定未來(第八更)

    “算盤好,算盤比算籌方便。”李隆基認可。

    現在大唐有的人出門就帶算籌,放在褡褳或者袖子裡,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算。

    如果逛大集的時候,看到買東西的人蹲在那裡擺一堆小木棍,不用覺得稀奇,人家在算賬呢。

    大多數屠夫切肉稱重說多少錢,不是算出來的,是背下來的。

    百姓日常生活用需要用到絹帛的時候,也是背的。

    不過商家一般不騙人,百姓不算也給準稱,不然人家買了東西,回去後,別人一問,他一說,別人告訴他上當了,他就要找回來。

    找回來的問題就大了,人口流動性差,一個區域內就那些人。

    有人找你,站在攤子面前說你騙人,其他本來就不會算的人再也不買你的了,我不會算,你能騙別人,就能騙我。

    “基礎教育重要啊!”李易感慨一句。

    上小學的孩子,加減法都能做錯,家長在不能直接告訴答案的情況下,想盡辦法從側面引導。

    最後家長被氣瘋,你怎麼那麼笨?跟我小時候一樣啊!

    大唐的成年人,數學功底很淺,稍微數字複雜一點就不知道怎麼辦。

    李易要求不高,大家把小學六年級的數學學會就行,也不指望全答滿分,買賣東西的時候允許重新計算。

    “易弟可有好方法?百姓看報紙識字、寫字,算術卻不易學。”

    李隆基自己想不出來,問易弟吧,反正一直以來都問。

    “花錢有,不花錢沒有。”李易回答簡單。

    “怎麼花錢?”

    “讓他們上夜校,工坊每天拿出來半個時辰上課,算他們幹活了,給工錢。

    要麼就是誰不會就不允許幹活,這個比較殘忍,因為工作不需要算術。

    搬運石頭又不計算土石方量,是一天干多長時間給多少錢。

    多給三錢,讓他們學一個小時,報紙上再配合一番,就說學會了是自己的本事,別人拿不去。”

    李易知道百姓需要什麼,錢,多三錢,學一個小時,又增加本事,百姓才願意。

    “需要多少錢?”

    “其實成年人有邏輯思維能力,簡單,上五堂課,簡單的就都教會了,剩下的是他們自己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