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驚鴻 作品

第 110 章 全息:明祖三國殺

益州的劉璋很好忽悠,在他們略施小計之下就主動引狼入室,請劉備過去幫忙了。

這個忙幫著幫著,自然就把州牧之位幫到了別人手裡。

此時朱元璋在北方搞定了袁紹殘黨,朱棣在南方吞掉了荊州劉表。

朱棣一聽劉表生病就知道自己的大好機會來了,攻勢越發猛烈。他還派人去刺激劉表,期望對方直接一命嗚呼。

沒想到啊,劉表居然真的提前嘎了。

朱棣:天助我也!

朱元璋緊趕慢趕想趁南邊打得火熱過來漁翁得利,結果劉表死得太快了,劉表的兒子又是廢物一個撐不起來。

等到曹軍集結的時候,南邊也打完了。

朱元璋:嘖,早知道不著急收拾袁紹的小崽子了,幾個廢物點心根本掀不起浪來。

朱元璋扼腕不已,但是機會已經錯過,只能安慰自己至少北方已經沒了威脅。剩下的都是匈奴一類的小蝦米,不足為慮。

朱元璋碎碎念:

“劉表怎麼就死得那麼快呢?他多活兩年多好。”

荀彧揉揉眉心:

“主公,連年征戰需要稍微休養一陣了,否則軍需跟不上供給。”

朱元璋一頓:

“我看看,屯田制不是搞得挺好的嗎?”

曹操原本就有屯田制,朱元璋來了之後又改進了一番。所以朱元璋覺得應該不會有問題啊,還是說時間太短成效不明顯?

結果一看,確實如此。這才一年多,而屯田也不是說弄就能弄好的,要出明顯的成果還得再等等。

朱元璋老大不高興地決定休養生息一兩年,等養肥了再打。

北邊曹操不打過來,南邊朱棣鬆了口氣。

荊州可不好打,這一場仗打完,他們必須得休息。幸好曹操沒有下一步動作了,不然朱棣還要頭疼。

父子倆不約而同地搞起了內政。

他們倆都有各自的內政他大才輔佐,其中朱元璋身邊的人才最多,畢竟曹操留下的基礎真的紮實牢固。

但是,人才再多也架不住當主公的自己坑。

朱元璋問道:

“你說武器馬匹損耗有點大,得再進行購置,但是咱們錢不夠了?”

荀彧嘆氣:

“不錯,之前官渡之戰消耗甚巨。”

朱元璋苦思冥想:

“那我們可以鑄錢嗎?只要多鑄點,就有錢買馬匹和兵器了。”

荀彧:……

荀彧感覺到了大大的不妙。

他耐下性子提醒:

“主公,鑄錢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之前董卓改小錢就引發了民亂,北方好不容易平定,不能再生事端了。”

朱元璋的絕妙提議被心腹大才打回來了,他有點悶悶不樂。回去苦思冥想了很久,原主曹操到底是怎麼解決缺錢問題的。

然後他想起來了,曹操這傢伙他盜墓啊!

淦!怪不得原主之前總能搞到錢!

但是讓朱元璋搞盜墓他是不肯的,他制定的《大明律》裡給盜墓定下了特別嚴苛的刑法,可見他本人非常厭惡這個。

不能盜墓,那就得找別的法子來錢。

朱元璋又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他跑去找大才荀彧商量:

“我們抄了貪官汙吏的家產吧!”

荀彧再次:……

“扒皮萱草!這樣以後就沒人敢貪了!這群傢伙肯定家底豐厚,多抄兩個就有錢了!”

明朝來的朱元璋腦子裡完全沒有世家大族的概念的,哪怕看了曹操的記憶,也下意識沒太放在心上。

畢竟明朝的那些家族在他手裡,不都是隨隨便便就能滅九族的?

然而這個時期的官員大多出身顯赫,背靠世家,根本不能隨便動。而且世家自己就有錢,抄家抄出來的更多是世家底蘊。

真這麼搞的話,本來就因為用人不問出處被世家詬病的曹操, 能夠迅速引起世家的群起針對。

所以荀彧嚴詞拒絕了。

朱元璋:“不能搞世家子弟, 那我搞自家人總行了吧?”

他可是盯了很久了,曹家遠親裡頭就有蛀蟲。可氣死他了,敢貪他老朱的錢。

荀彧實在是勸不住,只能隨他去。

北邊在鬧騰,南邊也沒好到哪裡去。

朱棣:“想出海撈金。”

江東群臣:“也不是不行,海上絲路一直是開著的,我們也可以摻一腳。”

朱棣:“但我是想去打東瀛。”

群臣:???

朱棣:“我依稀彷彿記得東瀛那邊有銀礦,不拿可惜了。”

群臣:……

這都哪兒聽來的消息?他們怎麼不知道?

朱棣整天對著海岸線暢想,但是偏偏北邊曹操虎視眈眈。他不能隨便出海,需要坐鎮江東。

朱棣:曹操真煩人。

不能自己出去,但是可以搞點船隊讓他們先去探探路。雖然江東群臣覺得他在瞎折騰,但大家還是滿足了他。

不然整天聽著主公唸叨也挺煩人的。

兩年的時間一晃而過,出海船隊沒找著東瀛島,可能是走的方向錯了。但是南北兩邊休養生息得還不錯,雙方不約而同地選擇開打。

這個時候益州是個什麼情況呢?

益州被劉備拿下了,但是他們對外宣稱還是打著劉璋的名號。

劉備暫時留下了劉璋,讓他當個傀儡州牧。由於益州和外界消息閉塞,竟也沒被人識破。

南北兩方在赤壁發生了大戰。

朱元璋對水戰十分擅長,赤壁大戰他覺得自己很穩。

朱棣這兩年大力培養水軍,赤壁大戰他也覺得自己不會落下風。

朱元璋一統了北方,兵力充足。朱棣統一了大半個南方,也算得上兵力充足。

兩邊打了個你來我往,短期內難分高下。

劉備躲在益州觀戰,積蓄力量。

但他觀戰的時候一點都沒閒著,他覺得蜀中有點缺錢,是不是可以搞個鑄幣?

經濟學大才諸葛亮沒有完全否定這個提議,他想了想,說道:

“鑄幣可以搞,但是得先把新幣和一個硬通貨商品掛鉤。”

於是益州出臺了新政策,蜀錦必須用新幣才能購買。益州之外的商人不得不把自己手裡的漢五銖兌換成他們的新幣,一百枚兌換一枚。

商人拿到新幣掂了掂:

“這個新幣的重量只有五枚漢五銖那麼重啊!”

賣蜀錦的蜀中人說道:

“但它上頭寫了直百五銖,我們這裡就是規定它價值一百枚五銖錢的。”

商人半信半疑地接受了。

很多商人也不怎麼懂經濟學知識,想著這個重量輕的新幣更方便攜帶,於是兌換了不少帶去了中原等地。

這種新錢本來應該是花不出去的,但商人也學著蜀中地區的人規定, 想買蜀錦只能用新幣。

於是大家只好和商人換新幣, 新幣就漸漸在整個大漢流通了起來。

劉備和諸葛亮窩在漢中搞鑄幣。

他們拿到手一百枚五銖錢,可以熔鍊鑄造二十枚新幣。1枚新幣消耗5枚舊幣,卻能換100枚舊幣到手,中間淨賺差價95枚舊幣。

劉備不敢置信:賺翻了!

諸葛亮告訴他:

“這還只是個開始,我們要用新幣出去買糧食軍需,不能在蜀中花。”

新幣本質上價值只有五枚舊幣,要是在蜀中花用,那就是蜀中百姓吃虧了。但是去外頭買東西運進來,情況便大大不同,相當於是讓外頭人的吃虧。

為了減少運輸中的損耗,諸葛亮開始搗鼓發明。木牛流馬等等工具應運而生,極大地減少了運輸人員的糧食消耗。

當荀彧發現新幣的騙局時,這玩意兒已經捆綁著蜀錦在北方氾濫成災了。

荀彧意識到大事不妙,趕緊給前線的朱元璋去信,商量該怎麼解決。

荀彧還是懂一點經濟學知識的。

雖然遠不如諸葛亮那麼厲害,不過還能稍微控制一下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