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字驚鴻 作品

第84章 美食:舌尖美味1

 蘇軾咦了一聲,詢問弟弟:

 “這個東坡不會是說我吧?”

 之前天幕劇透過,他以後會自號東坡居士來著。

 蘇轍不知道,蘇轍推開了他哥。

 蘇軾卻覺得應該就是自己了,畢竟自己在廚藝一道確實有點天賦。

 酉雞的話證實了他們的推測:

 【東坡肉的來源有一些不同的傳聞,不過都和蘇東坡先生有關。

 後世一共有六十多道菜都被冠上了“東坡”之名,不一定所有的菜都是東坡先生髮明的,但一定和他脫不了關係。】

 蘇軾:這話聽著怎麼感覺和“你化成灰也躲不掉”有異曲同工之妙?

 酉雞飛快地點了餐坐下,然後開始侃侃而談,講述東坡肉的起源。

 【有人說東坡肉是蘇軾自己發明的,也有人說發明者是蘇軾的小妾王朝雲。她發明這個是因為蘇軾被貶黃州,想為其改善伙食。】

 【關於東坡肉還有個小故事,說的是蘇軾在徐州任知府的時候,黃河決口。他帶領百姓辛苦抗洪七十日,事後百姓殺豬宰羊,作為感謝。

 蘇軾推辭不得,只好收下豬肉,指點著家人做出紅燒肉,又回贈給了百姓。於是百姓將之稱為“回贈肉”,如今它也是徐州一帶的傳統名菜。】

 這時候就有人奇怪了,既然是徐州名菜,怎麼又成了浙江菜系的菜色了?徐州不是距離浙江挺遠的嗎,都快到山東了?

 酉雞答道:

 【回贈肉只是東坡肉的前身,後頭蘇軾又進行了改良。一直到他在杭州為官時,這種紅燒肉才名聲大噪,被稱為“東坡肉”。】

 酉雞說得興起,正好菜品要等一段時間才能上來,於是她嘚吧嘚吧,將蘇軾的那堆菜挑了幾個出名的科普了一下。

 什麼東坡肘子的傳聞和蘇軾的妻子王弗有關,據說是對方燉肘子不小心粘鍋糊了,補救後反而味道十分驚豔,於是流傳了下來。

 還有什麼蘇軾改良了春鳩膾,於是這道菜也冠上了他的名字。

 等等等等。

 【後世戲稱東坡先生這是走到哪裡吃到哪裡,別人被貶苦哈哈的,但他卻會苦中作樂,把被貶弄得和出門旅遊似的。時不時出去看看風景,又時不時改良幾個菜色豐富餐桌。】

 這個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蘇軾本人確實十分豁達,並不自怨自艾。

 宋朝的同僚們此刻萬分吃驚。

 “這種名傳後世的方法,是在下沒有想到的。”

 這誰想得到啊!靠著菜品名字被後世人廣泛熟記,完全就是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線。

 縱觀整個華夏曆史,像蘇軾這樣的還真沒幾個。正經廚子都沒多少靠菜名被人記住的,他一個文人做到了。

 太離譜了。

 【說起這個,我想起來有個相聲叫《味道東坡》,大家等菜應該等急了吧?先看看相聲好了。】

 相聲有點長,酉雞就只放了節選,完整版明天自己看。

 蘇軾不太懂相聲這個表演形式,它是明朝的時候出現的。但是這不妨礙他看著樂呵,兩個相聲演員講得挺有趣的。

 不過有些人看了之後卻覺得故事有點奇怪。

 相聲裡說起了東坡魚的由來,說是蘇軾有一回吃魚,碰到佛印和尚過來拜訪。不想讓人家吃魚,就把魚藏起來了。

 清朝的不少人連後頭的過程都沒聽,就滿臉迷惑:

 “和尚能吃魚?”

 和尚不是吃素的嗎?這個故事編得是不是稍微離譜了一點?

 酉雞吃著店家上的鹽水花生,隨口答道:

 【和尚吃魚算什麼?一開始人家佛教也沒規定不讓吃肉啊。】

 和尚禁食肉類,是南北朝的“和尚皇帝”梁武帝規定的。但是他規定他的,後頭的朝代為什麼要鳥他?

 所以宋朝和尚可以隨便吃肉,《東京夢華錄》裡就記載過類似的事情。而且據說東京相國寺的和尚經常能吃上肉,壓根不忌口這個。

 【佛經《戒律廣本》中只說和尚禁止吃葷。這個葷不是肉,而是燻,指氣味燻人的蔬菜。】

 葷這個字可是草字頭的。

 至於後來怎麼又慢慢變成了不許吃肉,那就要問問統治者了。這個規定似乎只廣泛存在於漢族和尚身上,國外和少數民族的,一般不限制。

 不過和尚娶妻倒是有佛教經典《佛說四十二章經》寫過最好不要,表示“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鋃鐺”。

 然而古代和尚們顯然並沒有聽從,因為宋朝出現了大量和尚娶妻的行為。

 宋人陶谷在《清異錄·梵嫂》裡對此大為譏諷,甚至還用上了“梵嫂”這樣比較蔑視的稱謂來稱呼和尚的妻子。

 說話間相聲已經放完了,菜品也開始陸續上桌。

 過來品嚐美食的食客基本都會把一整套東坡菜點一遍,所以店家特意控制了菜量,一碟裡頭只有一點點,避免浪費。

 可即便如此,也有一些菜是沒辦法減少量的。比如東坡肘子,總不能只片幾塊肘子肉上來,那太難看了。

 酉雞俏皮眨眼:

 【別看我身材小,我胃口可大了,這一桌肯定能吃完,不會浪費的。】

 都是虛擬數據,能不胃口大嗎?吃了根本沒有飽腹感。

 不知道多少胃口小的吃貨日夜期盼著全息遊戲趕緊研發出來,就為了這一口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