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87、燕王喜報仇(二更合一,259萬營養液...)

 朱襄把玩了一下紅薯後,將紅薯揣懷裡,等會兒烤了吃,沒打算現在推廣。

  後世穿越者三大神器,紅薯、土豆、玉米,紅薯最言過其實。

  看紙面產量,紅薯似乎是最高的。但紅薯含水量太高,論幹物質,脫水是穀物的五分之一,產量和穀物差不多。

  紅薯蛋白質含量低,脫水後的營養價值也不如穀物,且纖維較粗,吃後雖然容易飽腹,但若吃紅薯吃到有飽腹的感覺,很容易拉肚子,反而更加飢餓。

  而且還有一點反常識的紅薯的缺點,那就是適口性差。

  現代人偶爾吃一下紅薯,或者把紅薯配主糧,所以只認為紅薯甜滋滋的,很好吃。但紅薯拿來當飯吃,因自身口味較重,很難與其他食材搭配,頓頓吃的話膩得快。

  古時農人種什麼作物,其實和官府推廣沒有太大關係。倒是官府收稅時得看著農人種植的東西更改。

  就像是小麥成為華夏主糧,是在唐時經濟發展,石磨在村莊普及後;水稻空前發展,是南宋時經濟中心轉移後;清朝人口空前爆炸的時候,農人沒有選擇用這三大神器替代傳統主糧,當然也是有原因的。

  乾隆時官員曾經試過在南方山地推廣紅薯,但農人並不買賬;同時,乾隆朝時北方官員嘗試著禁止農人在山坡上種植玉米,因為會造成水土流失,但農人也並不買賬。

  朝廷的推廣沒有讓紅薯面積增加,禁止也沒有讓玉米麵積減少。一片地該種什麼,朝廷說了不算,穿越者來了也不好使,農人自有自己的智慧。

  就是在民國時期,按理說這時候農人應該自發提高救荒高產的作物,但紅薯、土豆、玉米的種植面積也不過百分之五。

  建國後玉米、紅薯、土豆的種植面積空前提高,是因為農業機械和化肥的使用讓傳統主糧產量暴增,滿足了人民的需求之後,傳統主糧種植面積才縮小,有其他作物種植的餘地。

  朱襄等農學專家和歷史專家都多次強調,清朝的人口爆炸原因,外來作物確實起到了些許作用,但作用微弱,主要還是華夏勞動人民的功勞。

  某些經濟學專家將藉由民間反感清朝統治者,將華夏人口奇蹟歸結於外來的作物,功勞都拱手讓給外因,本質上是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的理論衍生。

  事實是,無論以前還是將來,無論建國前還是建國後,養活華夏人民的都是華夏人民自己,不是什麼外來作物機械降神。

  朱襄會為了土豆的到來落淚,除了土豆補充了目前華夏救荒作物的空白之外,還因為土豆和玉米能成為主糧。華夏多了一種主糧作物,意義十分重大。

  紅薯便與南瓜一樣,純粹是救荒作物了。

  當然,紅薯對這個時代的作用仍舊是巨大的。高產的救荒作物,有一種算一種,都能救活無數的人。

  盛世農人種什麼無所謂,待饑荒的時候,多一種救荒作物,就能活無數饑民。
紅薯和南秦也很般配。
 紅薯喜溫,後世紅薯的主要產地就在南方丘陵。李牧一直看著南越那一片地,但產出不如投入,所以只去百越逛一圈,沒有真的攻城略地。
有了紅薯就不一樣了。
紅薯、土豆、南瓜和大豆能在山間零碎土地種植,產量很高,能夠滿足山民日常需求。這樣山民就會傾向於定居,在山間山下建立城鎮。

  山民定居之後,秦國無論是攻打還是收稅都容易許多,能將百越納入管轄。

  所有蠻夷之地都是在開發之後才能納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統治,開荒的第一要務是開墾,然後才是教化。

  朱襄決定把城裡李牧花園的花草全拔了,育種紅薯。待紅薯育種成功之後,就把紅薯移植在南秦山地。

  黔中郡和南郡包含了後世江西地區。江西水熱條件好,就是多丘陵,傳統作物耕種不易。

  他雖然推廣了梯田,但開墾梯田也需要看地質條件,大部分丘陵能開墾出的田地很細碎。

  現在這些細碎田地裡種下了土豆和大豆,庶民的房前屋後搭上了南瓜藤,現在可以多加一種紅薯了。

  可以入口的糧食,種類越多,才讓人越安心啊。

  朱襄做好規劃之後,心裡湧起復雜的感情。
有悲哀,有嘲諷。令人唏噓不已。
 平陽君趙豹看著趙國饑荒,所希望的救荒糧食,卻最適合如今的南秦之地。
不過著唏噓轉瞬即逝。
 原本如平陽君趙豹等趙國宗室,以及朱襄接觸過的許多士人,他們其實從未低頭看過真正的庶民。

  因朱襄出現,他們的視線看到朱襄的時候,也看到了朱襄身邊的庶民。

  是以痛苦,是以懷抱奢望,凝結成了朱襄系統中的饋贈。

  現在趙人吃不到紅薯,但遲早會吃到的。

  就如棉花。現在肯定已經有趙人已經穿上了棉布。

  "良人,且洗洗臉,別難過了。"雪姬將溫水端來了。

  朱襄洗完臉後,道:"我要齋戒一旬,以送故人。"
雪姬溫婉道:好,我陪你。
朱襄的衣服本就素淨,但雪姬還是找來一身麻衣。

  雖不至於為平陽君披麻戴孝,但把絲綢衣服或棉布衣服換做素淨麻衣,也算是朱襄和雪姬的一份心意。

  在朱襄和雪姬為平陽君哀悼的時候,趙國都城亂起來了。

  在原本歷史中,趙王會晚四年才去世。

  這一世雖然沒有了邯鄲之圍,但趙王的內心更加煎熬,身體便一直不太好。

  趙王在繼位的時候就立了太子。因沒有邯鄲之圍,那太子沒有死在驚恐交加中。趙國上下都以為將來會是這位太子繼位。

  但或許冥冥中真的有什麼是註定的,那位太子明明已經長成,卻在今年病逝了。

  趙王也是因此才大受打擊,病重辭世。

  除了太子之外,趙王膝下還有兩位公子。趙王最喜愛春平君。

  戰國現在的封君都已經差不多改成"侯"了,就像是應侯和應君在史料中稱呼並用一樣,民間傳統稱"君",但實際封號是"侯",春平君即春平侯。

  朱襄和李牧在官方記載的正式封爵,也是"長平侯"和"武成侯"。

  碰巧的是,朱襄前世的歷史中,也有一位著名的外戚"長平侯",名為衛青。可惜朱襄不知道衛青的封號,否則一定會道一句"好巧。"

  趙太子還活著的時候,他的太子之位很穩固。趙王一直希望春平侯能像平原君輔佐趙惠文王一樣輔佐太子,所以在公元前251年,也就是前年的時候,因趙豹時常清醒時常糊塗而離開了相國之位,春平侯出任趙國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