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72、第 172 章(在朱襄開口後,來者才發現...)

在朱襄開口後,來者才發現,原來朱襄不是另一位老者。

  他思及"鶴髮童顏"的描述,立刻察覺伺候荀子吃飯的人是長平君朱襄,趕緊拜見朱襄。

  他再次自我介紹。原來他是丞相張平的長子,名為張勝。他帶來的孩童是他的二弟。

  張勝並不是韓國此次出使秦國的使臣。他剛過而立之年,又不太熱心出仕,所以身上官職並不大。此番來咸陽,只是來完成父親遺願。

  他帶著二弟同來,是因為父親去世後,便是他負責教導二弟張良,家中妻子則養育幼弟張元。張良好奇咸陽學宮,跟隨他來見見世面。

  張平的遺願除了勸說韓非回韓國之外,還有讓自己的兒子拜在韓非門下的想法。

  他雖已經去世,但張家在韓國的勢力十分龐大。只要韓非成為他二子的老師,那麼就能借由張家的勢力,在韓國朝堂一展拳腳,不需擔心韓王的冷落。

  這些事張勝並沒有直說,但荀子和朱襄立刻就猜到了張平的想法。

  朱襄幫荀子撕完雞肉之後,將撕好的雞肉用孜然粉等不辣的粉料拌了拌後,端到了荀子面前。

  荀子拿起筷子開始吃飯。朱襄洗乾淨手,道:"韓非在吳郡,不在咸陽。"
張勝表情有些尷尬。。
 韓國中人都以為公子非在咸陽學宮荀子門下求教,怎麼會在吳郡?

  而且他也沒想過和秦王面前的大紅人長平君見面。

  張勝一直知道自己對權術不擅長,倒是他的二弟自幼聰慧。若父親能再活一二十年,讓二弟長成,張家肯定會全力培養二弟成為新的韓相。

  可父親已經去世,張家就只能暫時蟄伏起來。

  現在天下風雲變幻,韓國國小力微,將來不知道會如何。按照父親遺願,他會一直遊走在權力邊緣,若韓國國破便擇一地隱居,為張家留下香火。

  他其餘兩個弟弟則利用張家的勢力,想要繼續支持韓王也罷,另投他主也罷,為張家尋找繼續富貴的機會。

  荀子雖然是秦國丞相,但誰都知道荀子這個丞相,只是秦王看荀子德高望重,給秦國招攬人才樹立的一面旗幟。荀子除了為秦國制定禮儀,就只管咸陽學宮的事,算是遊離在秦國朝堂之外。所以他來見荀子沒什麼關係。
長平君朱襄的地位就完全不同了。。
 張勝頭疼極了,立刻就想打退堂鼓。

  他道:"既然公子非不在咸陽城,那在下就不打擾荀丞相和長平君,先告退了。"

  他有些責怪給自己消息的人。若他早知道公子非不在此處,也不會將二弟帶來。

  張良拉了拉兄長的袖子,道:"不讓長平君為我們給公子非寄去信嗎?長平君曾為吳郡郡守,應當能與公子非通信。"
荀子瞥了張良一眼。。
張勝趕緊道:"我二弟年幼,不太懂事,請荀丞相恕罪。"

  他額頭的汗珠都冒了出來。這孩子說什麼傻話?讓秦國的長平君幫我們送信?你以為你是在韓國,面對的是韓國的那一群封君嗎!

  張良確實沒有意識到秦國的封君和他在韓國遇到的封君不一樣。

  他祖父和父親在韓國當了五代王的相國,幾乎已經把持了整個韓國朝政。若不是張勝確實才智差了些,韓國現在情況也不大好,張平擔心兒子當了韓國相國之後會與韓國同死,令張家敗亡,這下一任相國,恐怕還得從張家出人。

  以張家的地位,在韓國就僅僅在韓王一人之下。韓國無論宗室還是他姓封君都對張家人畢恭畢敬,是以張良從小耳濡目染,對面前的長平君並無太大敬意。

  但他畢竟聰慧,見到兄長焦急的模樣,就知道自己可能說錯話了,連忙閉上嘴。

  朱襄道:"倒也不是不能幫你們送信,但韓非恐怕會很厭惡你們此舉,不僅不會回韓國,還會更加生氣。"

  朱襄得知那個禿頂垂絛傻孩子是張良後,就對張家兄弟暫時失去了興趣。

  張良還這麼小,等他能用時,秦國早已經統一天下。而且以張家在韓國的地位,張良恐怕未來還是會走上反叛秦國的路。所以現在多接觸,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張良提出給韓非送信,朱襄想了想,或許韓非會想知道韓國現在的情況。

  張良沉不住氣,又在家養成了跋扈的性子,不滿道:"他是韓公子,理應為韓國效力。我父給他機會回來,他憑何會厭惡張家!
若他是這種人,不回來為好!
 張勝趕緊去捂張良的嘴,但張良滑不溜秋的,從張勝手臂下躲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