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59、始皇崽坐墊(二更合一,245w營養液...)

公元前251年,贏小政十二歲,秦王柱病重。

  公元前250年,贏小政十三歲,秦王子楚登基。

  秦王柱停靈之後,也葬在秦東陵,即芷陽陵。

  朱襄雖非宗室,但因秦王柱的遺詔,執晚輩禮送秦王柱棺木入陵。

  他前世去秦東陵旅遊時,聽聞秦東陵葬著秦始皇先祖四代。

  他的兩位先王,他的友人夏同,都葬在這裡。

  子楚送秦王柱入陵時,在馬車上搖搖一指,說那塊地眼緣不錯,將來他在那附近起陵。

  "若葬在那裡,你和政兒站在宮城城樓上就能拜祭我。"

  剛過而立之年,正年富力強的子楚坦然地談論起身後事。

  朱襄沒好氣道:"我絕對不拜祭你,讓你一個人在地下寂寞。"

  子楚摸了摸下巴上為守靈很久沒掛的鬍鬚,道:"那我就留遺詔,在我的陵墓旁給你留一塊地,讓你的陵墓為我陪葬。"

  朱襄道:"你要首開王陵陪葬大臣先例也不是不行,先打過荀子。"

  正打瞌睡的嬴小政猛地抬起頭:"什麼?君父要挑戰荀子?"

  子楚熟練地抬手下落,給了什麼不學,非學朱襄嘴欠的兒子一個腦袋崩。

  還學了舅父頭鐵的嬴小政打了個哈欠,繼續靠在朱襄肩膀上睡覺。

  子楚看著贏小政做小兒態,有點想端起為父的架子說贏小政還不夠成熟。

  但他思來想去,贏小政五六歲的時候就在幫朱襄打理家中賬本,十歲便隨朱襄在外為官,這還能怎麼成熟?

  他訓斥贏小政的話一說出口,朱襄怕不是立刻會端著個嘲諷臉對他"呵呵"。

  為了不氣到自己,子楚只好忍下自己教導兒子的欲|望。

  反正他以前也沒怎麼教導過,現在不教導也沒事。

  子楚和嬴小政下馬車後,就變回了秦王和太子。

  朱襄不用裝,那悲傷的模樣就能讓人忽略秦王柱對他的厚愛。

  秦王柱的兒子們看到朱襄的模樣,心裡又是酸澀又是鬱悶。

  他們在秦王柱面前的地位遠不如朱襄。

  不過若自己當了秦王,對朱襄也肯定遠比對兒子們好。

  可惜朱襄入秦時就與子楚綁定,他們無緣與朱襄攀上關係。

  現在子楚已經當了秦王,他們徹底沒有希望了。

  秦國自變法之後,秦公子無功勞不得封爵,秦王只要親政便是大權在握,王位十分穩固。

  他們已經在王位鬥爭中徹底失敗,接下來就想著怎麼在戰場上刷一刷功勞,得一點封爵封邑,好安度餘生了。

  不過仔細一想,他們好像也沒怎麼和子楚爭過。這讓他們心裡更鬱悶了。

  好歹子傒還有點存在感。雖然子傒現在已經被貶為庶民,流放國外,生死不知。

  群臣們為秦王柱的諡號吵鬧了許久。最後荀子拍板,給秦王柱定下"仁文"的至高美諡。

  別說其他六國得知秦王柱這個諡號表情僵硬的模樣,就是秦國自己人都覺得有些唏噓。
仁是儒家追尋的最高道德。
現在秦國管禮制的人基本都是大儒荀子的學生,就算不是儒家弟子,也深知儒家的經義。

  他們居然給只執政四年的秦王柱以如此美諡,實在是難以置信。

  而後的"文"字雖也是美諡,都在"仁"下暗淡無光了。

  子楚看到這個諡號的時候都揉了揉眼睛,然後對一旁磨墨的贏小政道,秦王居然能稱仁,嚇死個人。
嬴小政裝作沒聽見。
荀子等人給秦王柱定下"仁"的美名是有很重要的原因。

  秦昭襄王雖然建立咸陽學宮,召集天下賢才入秦。但秦昭襄王就裝了個樣子,骨子裡還是他那霸道的一套。
秦玉柱不一樣。
秦王柱剛繼位時就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統一天下的夙願肯定是交給兒子孫子,所以他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下了"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策略。

  他按捺住自己的野心,將咸陽學宮選官制度完善,並在各郡試行學宮,培養屬於秦國的人才。

  魯儒們入秦後,與以法家治國的秦國制度多有衝突。秦王柱也沒有以勢壓人,而是讓他們與法家以及其他學派爭論,然後派他們去幫朱襄,或者入宮修書。

  秦王柱在位期間少有兵戈,只派了廉頗去攻打韓國,還一路打一路屯田。

  雖然秦王柱快辭世時,差點與楚國起衝突,但在外人看來,他最終清醒過來,沒有讓秦楚發生大戰。

  所以在歷代秦王中,他是最少動兵戈的一位。

  在儒家門人眼中,秦王柱扭轉了暴秦的形象,給天下人以秦國正在向仁政行走的希望。

  所以"千金買馬骨",他們認為給秦王柱一個"仁"的諡號很合適。

  再者,秦王柱執政雖然只有四年,但這四年間,不僅朱襄推廣農業種植技術厚積薄發,秦國年年穀倉爆滿,雪姬帶人發明出新的棉布紡織機後,秦國庶民用上了棉布棉花,冬日少有凍死之人。

  一個古代國家若少有餓死凍死之人,便可稱得上盛世了。
秦玉柱執政這四年,堪稱盛世。
秦仁文王,實至名歸。
朱襄看到子楚炫耀的君父秦王柱的諡號,呆愣了許久。

  秦王柱的諡號本來應該是"秦孝文王"。

  自漢朝打出"以孝治國"的旗號之後,歷朝歷代都遵循"以孝治國",所以"孝"字是至高的美諡之一。
但現在不是。
現在儒家文化並非一家獨大,"孝"並非頂尖的美諡。對秦孝文王而言,"孝"字諡號是因為他在位期間沒做成什麼事,便以他當太子時對秦昭襄王的順從而定的美諡。

  "文"也差不多。這並非描述秦孝文王的執政理念,只是評價秦孝文王的私人品行,"學勤好問曰文"。

  不過朱襄在想了一下自己前世的那些"仁皇帝"後,感慨就冷卻了。

  "對國君而言,諡號不過他人之語,不需太重視。"朱襄道,"對兩位先王而言,他們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功過任人評說,不會在意。"

  贏小政懶懶抬眼,終於對興奮許久的君父說出了心裡話:"子議父,臣議君,甚無謂。"

  朱襄臉上浮現笑容:"政兒所言極是。"

  子楚看看微笑的摯友,又看看一臉霸氣的兒子,心頭一惱,握拳就要給嬴小政腦袋一下,被朱襄擋下。

  朱襄沒好氣道:"腦袋不能亂敲,敲傻了怎麼辦?一天只能敲一次。你若惱羞成怒,可以打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