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138、牆上楚地圖(三更合一,作收3w5、作...)

    秋收後不久,紡織工坊高速運轉起來。呂不韋的商隊也踏上了南上的旅途。



    楚國和南秦雖然以長江為隔,並不禁止商賈往來。



    長江以南的越地雖然經濟不發達,但百越之地的東珠和絲綢等都是楚國貴族喜歡的奢侈品。楚國貴族不能缺少這些奢侈品。



    呂不韋的商隊踏上楚國的土地,以“呂不韋家臣”的名義與那些楚國封君打交道時,他還發現了楚國的一個秘密。



    楚國祖地被白起吞吃後,不僅是精神受到重創,還有更加嚴重的問題——白起打得太快,又是以殲滅為主,貴族逃跑的時候會帶上族人和護衛,卻不會帶走那些低賤的工匠。



    戰國時代高超的手工業,比如漆器、青銅器、鐵器等,不僅是國家重要的財政收入,也是國家戰鬥力的體現。所以國君大多會將最優秀的匠人集中在國都附近,以便於管理。



    從戰國初期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楚國青銅劍質量非常高,漆器也十分精美絕倫。



    官造的青銅武器和漆器,都會寫上工匠的名字和隸屬。春秋初期出土文物的工匠基本都隸屬楚國。



    白起攻楚一戰,楚國手工業技術倒退明顯。



    郢都城破,楚國東遷後的墓葬中,比如李三孤堆考古挖掘出的楚王室所用的青銅器,鑄造較為簡陋,不復楚國初期官造青銅器的精美。



    這些青銅器還有大半是外國鑄客所鑄造。鑄客即楚國官造作坊中的外國工匠。



    楚王所用的青銅器具,居然讓外國鑄客來鑄造,表明楚國本土工藝高明的工匠已經極度缺失。



    楚國後期貴族墓葬中,還出土了許多“成市”題跋的漆器。“成市”代表著從成都販賣而來的漆器。



    楚國原本是漆器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現在楚國貴族墓地中的陪葬漆器居然是商人從成都販賣而來。



    從這些考古挖掘出的歷史碎片,可以拼湊出一個事實,手工業技術的急速倒退,昭示著楚國生產力的倒退。這時候的楚國看似仍舊龐大,實際上內裡已經空虛,有太多可以讓人趁虛而入的地方。



    這些事後世人能從考古中得知,但在此時,,其他六國人本應該是不知道的。



    戰國時代交通閉塞,再加上戰亂頻繁,信息十分閉塞。



    除了各國的探子,比如秦國那為了離間計而建造的可怕情報網,就只有商隊能打探他國消息。



    而各國派出的探子只會打探國君和高官行為,商隊只關心自己的買賣,所以無人從楚國手工業衰敗明顯,推斷出楚國國力比想象中的還空虛。



    直到兩千多年後,考古學家們才從歷史碎片中窺得了真相。



    呂不韋不僅是商人,政治眼光也十分合格。他此次前來楚國,又正是為了“貿易戰”,所以立刻就發現了楚國自己並沒有認真隱藏,只是眾人習慣性忽視的重要情報。



    不過他也沒有兩千年後的考古學家,因高屋建瓴所推斷出的那麼全面,只發覺楚國手工業衰敗,就表明自己能販賣更多的貨物,給東遷後生活質量下降許多的楚國大貴族。這些楚國大貴族為了購買更多的貨物,掉入“改糧為棉麻”陷阱中的可能性就更大。



    不僅如此,楚國官造工坊極其缺乏技藝高超的工匠,連楚王所用的器皿上據說花紋都不多。他完全可以培養技藝高超的工匠作為探子,進入楚國官造工坊打探楚國武器製造的消息。



    只要知道楚國幾座官造武器工坊出品武器的大致數量,就能從數量增減中看出楚國是否有出兵的打算。



    呂不韋已經鬍子一大把,也忍不住握住拳頭使勁揮舞了兩下。



    在咸陽的時候,他雖然離秦王很近,卻除了結交其他貴族,廣召門客,能做的事很少。



    那時他以為貴族就是如此,將商場上的勾心鬥角用在官場便足夠。但朱襄公卻說他的能力不應該用在這上面。



    “對夏同雪中送炭,讓你有了在秦國建功立業的機會。你要用自己的本事立下真正的無可辯駁的功勞,才能在這個利益至上的秦國朝堂真正擁有立足之地。”朱襄以自己做例子,“我現在可以自由出入咸陽宮,是因為我是太子妻弟嗎?不,因為我是秦國最會種田的長平君。”



    “呂不韋,你的富貴已經足夠,剩下的是對青史留名的渴望,那你就不該被眼前的富貴和名聲迷住雙眼。”



    朱襄南下的途中,第一次與呂不韋真誠地聊了一次。



    呂不韋其實不太懂朱襄所說的話。但不懂沒關係,他只要知道,朱襄為他指出了一條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就沒錯。



    不是因為我幫助了太子子楚回國而身居高位,而是一步一步踏著切實的功勞走向高位!



    對呂不韋而言,就是將自己最擅長的囤積居奇,換成了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做生意積累本錢。雖不擅長,但也不懼。



    呂不韋本以為自己需要等待很久,才能看到楚國的虛弱,才能大展手腳。



    沒想到剛來楚國不久,他就以商人和政客雙重角度,發現了楚國的虛弱。



    呂不韋興奮之餘,又很擔心自己是不是想太多,貿然行動會不會打亂朱襄公的計劃。



    朱襄聽了呂不韋的判斷之後,立刻就將楚國手工業的衰落與楚國都城北遷聯繫起來。



    他還看出了楚國另一個弱點,一個比楚國容易陷入貿易戰,更為致命的缺點。



    吳郡與長江南岸後世屬於南通市地區常有通商,交易中能得到許多楚國本地鑄造的精美貨幣。封君麾下的楚商豪富,常用金幣結算貨物。



    雖說金比青銅器軟,可能更好雕刻,但僅從花紋上來看,此地封君治下的工匠可能不少。



    對比楚王所用青銅器連精美的花紋都變粗狂,還要招攬外國工匠為自己打造器皿,楚國封君的生活可能還稍好一些。



    靠近長江的沿海一帶,還不是楚國傳統貴族的封地。那麼楚國屈、景、昭三大貴族的封地,是不是更加繁盛?



    楚國改革終止後,保持著最為完善和落後的貴族與國王共治制度。屈、景、昭就是貴族一派的領頭者。



    三大貴族都是脫胎於楚國宗室。用後世更熟悉的情況來對比,楚國此時政治體制與清朝剛入關時類似。楚國就是旗主宗王共治”,屈、景、昭的族長就是最大的三個旗主”,其他封君就是“小旗主”。



    在郢都時,三大貴族各佔據一片城區,稱“昭閭”“屈閭”和“景閭”。楚國主持宗廟祭祀的官職叫“三閭大夫”,管理在郢都中的三大家族子弟,也是其最重要的職責。



    楚王名義上八旗共主”,實際上只能直接掌管“上三旗”。



    郢都一戰,“上三旗”損失慘重,楚王在楚國的權力消退。消退的程度,從楚王新都手工業的倒退,與楚國其他封地手工業的比較,就能較為直觀地得出。



    文明跨度長的好處,不僅僅是後人能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找到“先例,朱襄這種莫名來到過去的穿越者,也能從類似的“將來”倒推出楚國正面臨的困境,以及要讓楚國陷入更大的困境,可以添一把火的地方。



    朱襄思維豁然開朗,然後心頭一跳。



    他敢確定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因為後世無數和楚國相似情況的國家都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自己主動出擊,是不是有可能讓楚國分裂,甚至提前覆滅?



    朱襄趕緊讓自己這可怕的想法打住,但又立刻嘲笑自己偽善。



    秦國要統一天下,楚國是敵人,秦楚註定將有多次大戰。自己出不出手,兩國交戰都會死傷無數。



    若不是求速勝,他也不會接手秦楚貿易戰。現在偽善什麼?



    “我們需要李牧和王翦的配合。朱襄頓了頓,道,“不止,我們需要蜀郡、巴郡、黔中郡、南郡、吳郡一同配合。”



    呂不韋驚駭無比:“啊?不是隻做個生意,或者安插一點奸細,陣仗這麼大?



    朱襄語氣冷硬道:“楚國已經出現的裂縫,便可以把楚國沿著裂縫掰碎。”



    “掰、掰碎?”呂不韋重複著這個詞,腦海中空空如也,卻又感到莫名心驚膽戰。



    “不過是將楚國再造成第二個東周小戰國而已。”朱襄握緊拳頭,然後徐徐鬆開,語氣淡漠道。



    “春秋戰國”一詞,在如今典籍中已經多次提起。呂不韋能明白朱襄以“戰國”指代什麼。



    朱襄的話,讓他又激動,又忐忑,恨不得現在就隨朱襄衝鋒陷陣。



    朱襄讓呂不韋冷靜,現在吳郡休息片刻,等待李牧、王翦回來共同商議此事。



    得到朱襄的信件,李牧和王翦回來時,不僅嬴小政帶著李斯、蒙恬旁聽,“失蹤許久的韓非也終於來到了吳郡。



    韓非那一張白嫩的貴族臉,現在曬成了一個小麥色的精神小夥子,連文人的美須都變成了更好打理的短胡茬。



    他帶著一大箱子書,向朱襄彙報自己這些年的“學術成果”。還沒來得及說話,就被拉到了對楚國機密大會中充當筆錄。



    韓非捏著毛筆,愁得快把毛筆毛揪下來。



    自己還沒打算徹底投靠秦國呢,現在得知這種機密真的沒問題嗎?



    李斯瞥了韓非一眼,壓低聲音沒好氣道:你難道還會去向楚王告密?既然不會,你愁什麼?只是讓你當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