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 作品

第369章:來自文人的反抗

文臣們也沒閒著。

  嚴格來說,這是他們最好的機會。

  因為大量的錦衣衛,都去了孝陵,京師對於百官的監察自然要鬆懈許多。

  文臣,他們最初的身份,就是文人。

  每一個文臣,從來就沒有脫離過文人的圈子。

  雖然正旦才過初三,但實際上很多燈謎早已經開始了。

  接著文人聚會的名義,很多宗族之間,開始聚集在一起。

  “太孫殿下如何敢與天下文人作對,難道他就不知道,這天下的治理,只有我們才你能做嗎。”

  “沒有文人的幫襯,這天下要爛成什麼樣子,稅賦誰來收?百姓誰來治理?”

  一個名不經傳的老頭,喝下一杯酒,打開了話題。

  這老頭在大明或許名聲不顯,但在地方上,可是族長級別的人物。

  宗族的族長,尤其是大姓,哪怕是正五品的官員都要忌憚許多,誰知道後面有什麼錯綜複雜的關係。

  某後院中,大概有二十多人。

  前院更是有歌舞絲竹之聲傳來,很是沸騰熱鬧。

  能到這後院來的,每一個簡單人物。

  像這樣的聚首,一般很難,只有過年才會有這樣的盛況。

  而正五品往上的官員,是不會參加這樣的文人的聚會的。

  這並不是因為身份,而是一種保護的安排。

  能夠在京師抵達正五品往上的官職,其中可不僅僅是個人的努力就能達到的,更多是大量的人脈資源的堆積。

  像是現在的吏部尚書詹徽,仕途可謂是一帆順水,平步青雲。

  看似是朱元璋的提攜和愛護,但暗中,多少詹家族人,付出了巨大心血。

  稍微一點點的瑕疵,都會有人自願背鍋。

  漲名聲的好事,定會落在詹徽頭上,壞事就一點關係沒有。

  還有宗族花費大量錢財,幫忙宣傳名聲。

  加上詹徽本身的能力,才會升得如此之快。

  而作為吏部尚書,給予宗族的反饋,自然是非常之大的。

  這就是人情往來。

  縱觀古今,誰也不能避免。

  詹徽只是一個代表,其他的或許沒有詹徽這般高的官職,但每一個,都用了大量的宗族資源。

  能夠爬到高位,不能讓他們有任何的閃失。

  所以這樣的聚會,不能有超過五品官職往上的官員參與。

  就算出事,也牽扯不到他們的身上。

  大明如今的連坐,族滅,也是基於此。

  現在大家討論的問題,便就是因為劉三吾那封廣泛傳開的書信。

  那封書信,極為清晰的點明瞭現在的局勢,這才讓多數有身份地位的文人,開始商討對策。

  把握的時日,也是皇室孝陵祭奠的這天。

  “太孫殿下,這是要挖大家的根,此事堅決不能進行下去。”

  另一文人,坦言開口道。

  一名看上去有些乾瘦的老頭,此刻站了出來。

  看到這老頭,場面上頓時就安靜了許多。

  因為他是江南鄭家代表人。

  雖不是族長,但也是族老級別。

  江南鄭家是什麼概念?

  那是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御賜的‘江南第一家’。

  “一門尚義,九世同居”。

  鄭氏家族從南宋開始同居,到明初已經幾百年沒有分家,幾千人同財共食,和睦相處。

  當時,鄭氏義門的孝義聞名天下,為了表彰義門代代相傳的孝義家風,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親賜“江南第一家”予以旌表。

  鄭氏從南宋開始不論風雲如何變幻,不論是戰爭亂世還是太平盛世,他們總是始終如一,家族的日子還是過得有條不紊。

  不論誰當權,他們都按照自己的規則,治理好家族事務,處理好跟鄰里關係。

  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起著忠節義孝的表率作用。所以在宋元明三朝都受到朝廷的旌表。

  這是一個,從南宋就開始存在的世家。

  可以說是僅存的千年世家了,在江南,甚至說整個文人圈子裡,那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在蒙元清洗下,還能存活的大世家,其中生存之道,極為精深。

  可在遇到這個學堂問題的時候,他們還是參與了進來。

  在很多人眼中,看似不以為意的學堂問題,實則是一場千年未有之大變,如科舉的出現,將會徹底的改變社會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