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蟬 作品

第53章 天啟皇禍

  “歷史的車輪,這比喻頗為新穎。”呂真人撫了撫垂胸的雪白長髯,也記不清何時開始,這般劣徒就呼自己為呂老頭,自己也不惱,還生出一股親近之意。

  “你天天擔憂這,擔憂那,哪有一點道家清靜無為的樣子。”老趙劍仙調笑道,“道法自然,順勢而為,順時而為。”

  乾坤殿中,這對師徒,角色卻似乎互換了一下。

  同年,呂真人在老趙劍仙的勸說之下放下了念想之後。

  天啟城的廟堂之上,風起雲湧。

  明德帝沒有通過內閣,直接就頒佈了被稱為北離開國以來,最嚴厲的稅法——《十二宗稅法》。x

  太安殿頓時風起雲湧,那位身穿明黃蟒袍的琅琊王,更是咆哮當庭。

  《十二宗稅法》是明德帝原本是出於為了對那群盤剝生民,三餐饗以太牢宴的北離貴族。

  牛羊豕三牲齊備,所謂太牢。真實情況下北離諸位公卿何止三牲?

  琅琊王卻一針見血地點明,明德帝你這般是自誤!陛下你應該知道,對公卿貴族收強稅,最終還是被平攤到百姓頭上,你這點不自知,搞出那麼一個苛政!有什麼臉坐在那龍椅之上。

  說完解下那明黃蟒袍,擲於殿上,轉身就走,宮女太監莫不敢攔。

  那琅琊王走到太安殿門時,回過頭來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言語:“早知今日你是如此,十六年前我又何必奉你上位?”

  琅琊王咆哮之時,明德帝居然一句話都反駁不出來,沉默之後宣佈休朝三日。

  據宮中女官傳聞,是夜,養心殿內傳來了珊瑚玉髓被摔在地上的聲音。打掃養心殿的太監都換了三四批。

  次日,百官私下議論紛紛,這是這對兄友弟恭的皇家兄弟第一次相互給臉色看。一直以來對於這位兄弟,明德帝封無可封,賞無可賞。

  明面上給百官的感覺,明德帝已經封地琅琊,卻以怕蕭若風去了封地,自己思念過深,折損了身體,就是把蕭若風扣在身邊,不讓這個天縱之資的胞弟,出這個天啟城。

  連個縱情山水的閒散王爺都不情願給蕭若風當,看來天啟城內流傳的,明德帝畏懼琅琊王出了天啟城便會拉起軍隊反攻天啟,看來不全是捕風捉影,應該是確有其事。

  而百姓之間,街頭巷尾都在傳說琅琊王為民所想,與那明德帝高下立判,明德帝此舉妒賢嫉能之心昭然若揭。

  這三日,天啟城內沸沸揚揚,天啟府衙的官差能約束得了民眾的行為,卻管不了他們要說的東西。而這場風波的主角之一——琅琊王,一直在自己府中靜思。

  而三日之後,一場變故,卻打倒了這個年輕的王爺。

  這日,不知從何處竄出來的一夥暴民,據說是道聽途說了《十二宗稅法》的內容,以民不聊生為由,衝入天啟。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是,這群暴民訓練有素,令行禁止,只在城中四處放火,不像是所謂的烏合之眾。

  而暴民中,又夾雜了一股叛軍,趁機作亂,燒殺擄掠。天啟城大,卻安定了多年,在這一波衝擊之下,整個首都都陷入了混亂。

  直到御林軍統領謝凌雲,持“隨駕”銅牌,率領一萬“泰安衛營騎”,才勉強將這股亂勢鎮壓住。

  御林軍被戲稱為少爺兵,統五萬餘人,選拔自各公卿豪庭的子弟。駐紮在皇宮,不像邊軍,多有戰事磨礪。

  而謝凌雲此番鎮叛,將御林軍的軍威打了出來,讓世人也知道,守護太安殿的軍隊也是這番精銳。

  城中亂象叢生之時,琅琊王府一馬車從側門而出,直衝天啟西門。

  此刻西門的重兵被調出應對叛軍,門頭空虛,只有一人坐在城頭。

  那人一身黛青色的長袍,一頭白色長髮隨風而動,臉上帶著羅剎鬼的面具,提著一罈子酒,見到琅琊王府的馬車行來,握著長棍,提著一罈子酒,從哪高千尺的西門樓頭躍了下來,掀起一地沙塵。

  庚金為西之陽金,屬白虎,主殺伐。

  天啟白虎衛,姬若風,一根長棍,攔下了這要衝卡闖關的馬車。

  天啟四方守衛,皆為琅琊王年少之時,遊歷江湖所結交的好友。此刻,姬若風該如何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