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五百一十三章 禮下於人必有所求

  他還是抱著一定遊覽的心思而來。

  下午他從集市上回來時,跟隨他立功的軍將徐甚早在做等候,見面急忙迎上去,興奮道:“崔駙馬,卑職如今已受命調榆林衛為遊擊將軍,特地是等您回來跟您辭行,明日一早就動身。”

  徐甚本就只是個副千戶虛職兼實職的百戶官,戰時充任守備,一般領兵也就一百人,若有需要會再給調兩個百戶隊伍給他帶著,但絕對不到能領一千人的地步。

  這次直接升遊擊將軍,而遊擊將軍並不是常設職位,跟總兵官一樣都是臨時所設。

  而遊擊將軍基本是要衛指揮僉事級別以上,才能擔當,而徐甚只是一次戰時的功勞,就直接從副千戶的虛職跳過正千戶,而晉升為衛指揮僉事,這已經屬於越級提拔,而是直接到延綏鎮駐地榆林衛去到秦紘身邊當將領,這地位提升可是很明顯的。

  徐甚似乎也很清楚自己晉升是依靠於誰,所以他跑來跟崔元道別,同時也是來獻殷勤的。

  崔元道:“那恭喜了。”

  徐甚臉上也有些興奮,跟崔元攀談之後,很快就談到了崔元的軍功犒賞問題。

  崔元嘆道:“還在等朝廷的通知,也不知為何,你這邊這麼快。”

  徐甚道:“聽襄城伯跟卑職說,是秦老部堂親自點名,將卑職調去榆林衛,具體的軍功犒賞之事,想來朝廷還在認定,戰事剛休,按照以往的慣例,三四個月等軍功到,也都是平常事。現在才過去還不到十天,崔駙馬您不必著急,以卑職想來,您至少也能晉升侯伯之爵,得誥券。”

  “不敢想。”崔元汗顏。

  我還沒等怎麼回事,不過是有勇氣,在戰前號召一起往前衝,甚至戰場上我都沒遇到什麼像樣的危險,也沒親自去跟韃靼人拼命,就給我封個我前半輩子都不敢想的爵位?

  算了吧。

  有多大的頭戴多大的帽子,不做那妄想,也就不會失望了。

  徐甚又道:“襄城伯想要見您,要不卑職引您去見?”

  “嗯。”

  崔元還以為李鄌有什麼要緊的公務要找他,將自己買回來的東西放下之後,便與徐甚一起出門,往城東的軍營而去。

  ……

  ……

  崔元見到李鄌之後,徐甚就急忙告辭而去。

  李鄌甚至將親隨都屏退,把崔元叫到內堂,給崔元看過幾份本地的上奏。

  “這是……何意?”崔元沒明白過來。

  李鄌道:“崔駙馬功勳在身,不必擔心事後被追責,但軍中上下現在不少人在自危,陛下光是派兵進河套,就有五路兵馬,加上寧夏、固原、陝西等處的地方兵馬,少說也有十幾路,雜七雜八近十萬兵馬,可跟韃靼人交手的兵馬尚且還不到三萬。功勞不得,就怕得了一身罪過。”

  崔元仍舊好奇問道:“這場仗不是打贏了?”

  李鄌嘆道:“就是因為打贏了,才怕被清算,保國公不必說了,他的人現在都想著找靠山脫難呢。地方上的人也在四處活動,最近崔駙馬就沒見什麼來拜謁的人?”

  崔元想了想,搖搖頭。

  他到了寧夏鎮之後,光顧著休息和閒逛了,還真沒什麼人去找他說項。

  “可能……”崔元斟酌了一下字眼,“我平時又不在軍中效命,他們可能是覺得,找我沒什麼用吧。”

  李鄌道:“作用大著呢,剛得知的消息,陛下在朝上直接以蔡國公為首,以兵部來整頓各邊鎮的軍防等事,崔駙馬跟蔡國公過從甚密,將來你可是領兵的人選,三邊等處的軍政也多半要落到你肩膀上,你說一句話,比別人說十句百句都管用。”

  “啊?”

  崔元吃了一驚。

  我現在這麼重要嗎?

  我連自己的軍功還沒搞清楚呢,你們居然覺得我能幫到旁人?

  李鄌笑道:“崔駙馬到現在,除了參劾保國公那份奏疏之外,還沒上過旁的奏疏吧?”

  “嗯。”崔元點頭。

  “那是該上一份了,把西北的情況,跟陛下奏報一下,也好讓陛下和兵部都知道現在的形勢如何,就算有的人未曾於戰場上與韃靼人正面為敵,也不是說就一定是因為怠慢軍機所致,具體情況還是要區分清楚的。”

  “襄城伯的意思是……”

  “在下之意,將來在下還想多跟崔駙馬您學習一下,就算留在西北之處繼續統兵治軍,也是極好的。”

  崔元聽到這裡,再愚鈍也聽出來了。

  別人還沒找他說項,李鄌就是厚著臉皮找他的第一人。

  崔元直言不諱問道:“襄城伯,我想問你,你是不是也怕此戰之後,被朝廷追究你的責任?”

  “我……我不是跟崔駙馬一起奮戰了嗎?過去這些日子,我也未曾閤眼,軍中上下的事務,我一刻都不敢怠慢,過黃河送兵馬,我可是把近半數的兵馬都給了崔駙馬,你可不能……我們不是分工協作嗎?在下是領兵在南岸,你在北岸……”

  李鄌盡力為自己辯解,差點有點語無倫次。https:/

  崔元道:“我理解。”

  李鄌看到崔元那不急不忙的樣子,心裡在惱恨,心說,你理解有個屁用?

  讓你上奏,把我的功勞大書特書,你到底會不會?

  “可是我跟蔡國公真的不熟,不過跟戶部的王侍郎……也只是見過幾次面,他還給我書籍讓我自學……”崔元正要好好說說自己的發家史,突然發現李鄌正用不懷善意的目光望著自己,只好感慨道,“那我這就給朝廷上奏,儘量陳述我之所見。襄城伯不必擔心,相信陛下會明察秋毫,不會少了你的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