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八章 議定軍功


張週一早就起來,本來皇帝也打算帶張周去午門溜一圈,算是把張周正式介紹給文武大臣認識。

 
被張周婉拒。

 
張周的理由很簡單,自己還沒考中進士,也沒正式通過舉貢的遴選,不是朝官,不能破壞規矩。

 
這是為日後能位列朝班做準備,現在就不去做僭越的事了。

 
朱祐樘見張周態度堅決,也就沒勉強。

 
午門朝議。

 
當天並無人出來提及涉及鬻題之事。

 
在會試結束第一天,內簾的閱卷還沒正式開始的情況下,就算外間有對程敏政的諸多非議,也不會馬上發作。

 
歷史上華昶參劾程敏政、徐經和唐寅涉及鬻題,也是在二月下旬臨近放榜時,那時外間的傳聞已是沸沸揚揚。

 
當天的議題主要是軍功犒賞。

 
對於其餘有功之臣的論功行賞,基本沒什麼大問題,主要難題在於三點。

 
一是論定王越,到底是晉升威寧伯,還是威寧侯。

 
二是此戰中立功的“主力”,成國公次子朱鳳到底有沒有資格得爵。

 
第三點,就是涉及到是否要給平江伯陳銳治罪的問題。

 
先從最簡單的議題,也就是陳銳的問題開始。

 
“……陛下,平江伯此戰中雖有懈怠之罪,卻並未翫忽軍令,軍中號令皆都出自王威寧一人,其有心不令平江伯等兵官搶奪軍功,並以此來令韃靼所部疏於防備,戰略得當,若事後追究其責,當以發號施令者一併論處!”

 
禮部左侍郎張升出來據理力爭,表明皇帝不能罰陳銳。

 
陳銳跑得是快了一點,但問題是王越讓他跑的,而且因為他跑的快,還讓火篩以為明朝兵馬真的不堪一擊,才放鬆警惕。

 
這都是戰略。

 
在戰略達到目的的情況下,現在就去治陳銳的罪,那意思是以後鼓勵西北的將領得軍令而不執行?

 
朱祐樘聽了也覺得有幾分道理,點頭道:“就算平江伯功過可抵,但其目前也不適合留在西北,偏關總兵官朕已讓保國公前去接任,至於李鄌和陳勳二人,則繼續帶兵協同防備,陳銳也不必留在宣府兵官任上,可回調京師。”

 
皇帝看起來沒有打算對陳銳繼續追究。

 
贏了,大家都好說,你陳銳也可以定個“功過相抵”,但你回到京城後短時間內也別想得到器重了。

 
兵部右侍郎王宗彝道:“王越人在偏關,而三邊等處仍需要有勳臣駐防,如此用人之際,何不將平江伯調往延綏等處?如此也能做到震懾草原的作用!”

 
兵部那邊是不主張把陳銳調回來的。

 
別的不說,現在西北的勳臣中,陳銳看起來無能,但其實比陳銳更能打的……還沒有。

 
王越再牛逼,他也只能駐防一地,其餘的地方總需要有人守著,難道九邊各處全靠他王威寧一個人?他忙得過來嗎?

 
而且王越的確年老了,也不適合在西北留太久,最多是等到西北戰事徹底平息之後,就要調回京城了。

 
現在踩陳銳,其實不值當,因為令陳銳聲名掃地可不是什麼良善之舉,回頭王越掛了,到時西北再要用人,調陳銳去……陳銳有今天的惡名,還怎麼號令三軍?

 
“三邊。”

 
朱祐樘顯然不太想聽這個提議,他琢磨了一下,問道,“勳臣中就無他人可用了嗎?”

 
這問題其實問得很不值當。

 
馬文升走出來道:“陛下,西北勳臣不在少數,平江伯在與火篩對抗中並未佔優勢,但在與韃靼小王子等部的拉鋸中,也未落下風!”

 
這話其實透露出一些事情,就是王宗彝出來為陳銳說話,其實是兵部統一的意見,而不是王宗彝的個人意見。

 
馬文升的意思,陳銳在跟火篩、達延汗兩家對抗中,算是一負一平,聽起來不怎樣,但其實算是很不錯的,能找個人把達延汗給拉扯住,可不是容易的事。

 
朱祐樘點頭。

 
他也聽明白,馬文升如此回答他,其實就是告訴他。

 
西北的確沒他人可用。

 
“如果朕調成國公去延綏的話,諸位卿家認為是否可行呢?”朱祐樘提出個聽起來很離奇的提議。

 
在場的大臣都被皇帝跳躍的思維給鎮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