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496章 趙桓的計劃

    撓了撓頭,趙桓先是提筆寫下了囤糧兩個字。

    老祖宗說過,民以食為天。

    小冰河時期最可怕的就是糧食欠收,糧食問題不解決,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扯蛋。

    但是想要囤糧也不是那麼好囤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小冰河期的時間跨度。

    幾十年一兩百年的時間對於人來說已經很長,然而對於地球來說也就是那麼一瞬間的事兒——整個小冰河期的時間跨度是以百年為單位的,而想要存夠大宋百姓吃上幾百年的糧食……哪怕是不考慮糧食產量以及人口增長等因素,光是糧食存儲的問題都足夠讓人撓破頭。

    在這方面,唯一能夠算得上是好消息的大概就是交趾、緬甸、占城等南洋的諸多國家已經成為了歷史,現在這些能夠種植三季稻甚至四季稻的地方都已經成了大宋的一部分,當地的土著們要麼是選擇徹底融入大宋,要麼就是成為了京觀建築材料,南洋已經成為了大宋的重要糧倉。

    至於皇家學院之中的農學院那邊什麼時候能折騰出雜交水稻,趙桓對此也沒有抱過太大希望——能折騰出來最好不過,折騰不出來也無所謂,反正不能把底牌全部寄託在交雜水稻上面。

    想到這裡,趙桓又忍不住撓了撓頭,提筆寫下了玉米紅薯這四個字。

    從對待百姓的角度來看,康麻子那一家跟老朱家比起來那叫一個天差地遠,結果老朱家的皇帝們被黑出翔,麻子家代代割地賠款好搞文字獄的蟎蟲們卻都成了明君聖主,這裡面除了蟎蟲們不要逼臉以及東林黨的孝子賢孫們大力吹捧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玉米和紅薯這兩種高產作物。

    正所謂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趙桓要是不知道這玩意也就算了,既然趙桓知道玉米和紅薯這兩個玩意,自然也不能幹看著。

    回頭把大宋現有的幾支水師都整頓整頓,裝備該升級的升級,讓他們去蓬萊大陸那邊把玉米和紅薯都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