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360章 吐血的莊貔貅

    ()        鹽這個東西並不是很起眼,尤其是對於後世種花家的兔子們來說,隨便到哪個小超市裡就能花兩塊錢買一袋一斤裝的精鹽回去。

    注意,是精鹽,不是粗鹽。誰要是敢把粗鹽賣2塊錢一斤,肯定會被人罵奸商。

    但是對於大宋的百姓來說,不行。別說是精鹽了,就算是粗鹽,大宋的百姓也不可能以2塊錢一斤的價格買到。

    這裡面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鹽跟鐵、茶之類的東西一樣,屬於朝廷專賣——

    在靖康改制之前,大宋的財政收入佔比最大的依舊來自於農業兩稅而不是商稅——熙寧十年,農業兩稅的收入達到五千七百萬貫,而民間商稅則是兩千萬貫不到。

    而僅僅只是出售食鹽專賣權“鹽引”一項,就讓大宋朝廷有了四千萬貫的財政收入,製鹽業的勞工和附加利潤還沒有算進去。

    以大宋的四大食鹽產地為例,山西解州池鹽和各地海鹽的價格每斤售價為40文,太原滷鹽的價格為每斤36文,四川井鹽的價格則是每斤100文。

    根據後世專家教授們的推導計算,宋朝時期每文錢的購買力大約相當於0.3元到2元人民幣之間不等。根據趙桓的觀察,宋朝每文錢的購買力大約摺合人民幣1元左右。

    然而即便是以每文錢摺合成0.3元人民幣的購買力來計算,一斤鹽的價格也得在12塊錢左右。

    這是一個近乎於讓人想要罵孃的價格——試想一下,如果中鹽敢把鹽價定到每斤12元……

    當然,大宋的鹽價問題主要還是看跟誰對比。

    明朝鹽價最便宜時的景泰年才1.79文,平時不過六七文左右,嘉靖初年胡廣大荒鹽價才漲到二十八文到三十二文,還是比我大宋便宜,種花家2塊錢一斤的價格更是不知道比大宋的鹽價便宜了多少倍。

    但是!如果每文錢都摺合一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那大宋40文一斤的鹽價就差不多要跟美麗的風景線那邊4.49美元一斤的價格持平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鹽是生活必須品,這玩意的價格彈性很低且沒有替代品,價格增加或者降低,對於銷量的影響並不是很大。換言之,這玩意便宜了你得買,貴了你還是一樣要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