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355章 衍聖公,可知兩腳羊?

    ()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如果把這句話放在所在的篇目《論語·八佾》來看,因為講的都是魯國權臣如何專權無上,禮崩樂壞,所以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更多的像是在說夷狄還有君權,不像諸夏已經沒有了。

    但是《論語》更多的是一份孔子的弟子記錄下來的孔子語錄,其中很多話根本就不能單獨拿出來解讀。

    比如光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句話,就能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三種斷句方法,自然也就能解釋出三種不同的意思。

    可是再想想孔子講究的是什麼?

    是有教無類!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原本的意思應該是民可使,之,不可使,使知之。也就是說,如果百姓能夠認同理解朝廷要做的事情,那該怎麼幹就怎麼幹;如果百姓不能認同理解,就該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兒幹,讓他們能夠理解。

    這句“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自然也是一樣,再結合《春秋》裡面所說的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的理念,自然也就不難理解。

    孔夫子的本意,大概就是那些蠻子們身處偏遠沒受禮義教化的地方,雖然有君主統治他們,但是他們沒受過禮儀教化,幹什麼事情肯定都是亂七八糟的,還特麼不如中原沒有君主統治呢——因為中原受禮義教化了,老百姓會自覺遵守禮義,即使沒有君主統治,社會也會比較安定。

    簡單點兒說,就是孔夫子覺得除了諸夏,剩下的都是蠻夷——蠻夷還特麼能算人的?他們懂個雞兒的禮樂!

    聽到趙桓的問話之後,孔端友的額頭上就不自覺的冒出了冷汗給力文學網

    無論孔端友有沒有骨頭,但是該有的學問卻還是有的。連趙桓都能明白的問師,孔端友身為孔子的後人,自然不可能不明白。

    可是正因為太明白這個問題了,所以孔端友才會感覺到害怕——

    何薊拿到自己跟前的那份勸進表跟降書雖然是偽造的,而且裡面的用詞造句也不是自己原本寫的那份勸進表跟降書裡面的內容,但是不管怎麼說,兩者之間的意思卻是大差不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