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157章 王朝覆滅的根源之一

    比較神奇的是,戶口數量甚至百姓丁口數量不斷莫名其妙消失的問題並不僅僅只存在於漢或者宋,這是一個自從家天下開始就一直存在的問題,一直到了蔣校長轉進臺灣才宣告終結。

    問題的根源很簡單——

    民分三六九等,而販賣人口甚至是一門合法的生意。

    按《周禮》,先秦時已有合法的奴婢交易市場,周王室和各諸侯國都設置有“質人”一職,“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車輦、珍異”。

    《周禮》之中的“人民”並不是後世的人民,而是指奴隸奴婢,跟“牛馬、兵器、車輦、珍異”一樣都是供交易的貨物。

    東晉時,朝廷還從奴婢交易中徵稅。《隋書·食貨志》載,“晉自過江,凡貨賣奴婢馬牛田宅,有文券,率錢一萬,輸估四百入官,賣者三百,買者一百。”稅率為4%,其中3%由賣家承擔,1%由買家承擔。

    這些允許合法販賣的人口,是奴隸,又叫做“奴婢賤口”,這些人在法律上被劃入賤民,不具備“國民”身份,而是視同主家的私有財產,可以牽到市場上買賣,如《唐律》便明文規定:“奴婢賤人,律比畜產”;“奴婢既同資財,即合由主處分”。

    這也就意味著,販賣奴隸奴婢是合法的,跟你牽頭牛到市場上販賣沒有什麼區別。

    同樣的,後來的大明同樣存在這個問題,甚至還有為了躲避賦稅而搞出來的“投獻”制度。

    這些問題就造成了戶口數量的減少——

    從擁有戶籍的百姓變成了賤籍、佃戶之流,自然就失去了戶籍,官府在統計丁口之時自然也就不再將這些人統計進去。

    比如《明太宗實錄》之中每年十二月的統計數據之中,永樂二年時天下戶九百六十八萬五千二十,丁口數量為五千九十五萬四百七十,其後的幾十年裡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增長,不光比之洪武年也沒什麼長進,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出現人口數量下降的情況。

    實際上,這種情況哪怕是用屁股想一想都知道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