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130章 皇權不下鄉?

    另外,藉著這次的機會,把路的行政區劃改為布政使司制。”

    趙桓半眯著眼睛道:“布政使下再設府、州、縣,縣下設鎮,由鎮轄村,把地方官員的任期從三年一換改為五年一換。”

    正好藉著這次的機會,徹底解決掉皇權不下鄉的弊端。

    因為古代的皇權不下鄉,其實跟官員異地為官而且任期只有三年有很大的關係——

    無論是為了避嫌還是防著官員在本地胡作非為,異地為官自然是應有之意。

    可是古代沒什麼普通話的說法,所謂的官話也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官方規定官話,哪怕到了後世,不照樣有大量的百姓聽不懂普通話?

    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古代,這種情況就更加的明顯,再加上剛剛到任的官老爺們往往對於當地的情況一無所知,所以這些官老爺們也不得不把一部分權利讓渡給為官之地的“社會精英”來幫著自己處理問題。

    也就是吏與鄉紳、讀書人。

    與官不同的是,吏大多都是本地人,會說官話,能跟官進行交流,他們常年呆在同一個衙門,協助不同的官員辦公。

    而且吏是沒有官面意義上的薪水的,只能通過官讓渡過來的那部分權力來養活自己。

    舉個例子:假設官需要上繳1000兩稅銀,因為他不瞭解地方狀況,不知道誰有錢誰沒錢,而且語言不通。他就只能讓熟悉當地情況的吏來包辦。

    至於之後這些稅銀怎麼交,交多少,吏自己裝腰包多少,這些官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吏能按時上繳1000兩就行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員的任期極短。

    紙面上規定的官員任期是三年一換,然而實際上的情況卻是平均兩年就會調任,所以這些官老爺們在地方上為官只時,只要能保證賦稅的正常收取,外加沒有什麼動亂,這些官老爺們也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有了皇權不下鄉的說法——

    就算皇帝能把握住從朝堂到路再到府、州、縣的這一條線,可是縣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