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煌貴胄 作品

第126章 冗官

    到後來,因為朝堂上的大佬們太過於膨脹,再加上一個官位往往會有五六個人同時在坐,以至於許多職事官也不怎麼管事了,只有特別差派負責某事時的官員才會去處理一些實際上的職務。

    比如“吏部郎中、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這一官號,吏部郎中是官,龍圖閣學士是職,知開封府才是實際職務,前兩項為空頭銜,是專門用來領錢的。

    整個大宋朝堂基本上就是這個蛋樣。

    就這,士大夫們還不怎麼滿意,因為“此非儒臣待遇”。

    如果再把根子往上找,估計又得找到高梁河車神的身上

    正是從高梁河車神在高粱河騎驢漂移,只甩給遼國人一個驢尾巴之後,大宋才正真開始明確執行起了“重文抑武”的政策。

    想要重文抑文,就必然要重用文官,想要重用文官,就必然得有大量的文官。想要有大量的文官,就得擴大科舉考試中的錄取規模。

    當得出了這麼個神奇的結論之後,高粱河車神趙二同學又試做了一個簡單的do……while循環,發現其中沒跳出來什麼bug,所以趙二同學就按照這個循環開始執行

    隋唐科舉取士尚受門第限制,大宋則是取消了門第限制,這是優點,不噴他。

    但是大宋又增設了經義、吏治、恩科、神童科等科目。如果說經義和吏治這兩科還在可以理解的範疇之內,那恩科和神童科到底是什麼鬼?

    另外,唐代進士及第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大宋則是每次錄取七八百人。

    比如著名的賽驢手趙二同學。趙二在位22年,通過科舉得官者將近一萬人

    然而這並不是大宋的上限。

    如宋真宗鹹平三年,真宗親試舉人、進士、諸科(包括屢試不中者),一年之中就錄取1800多人。宋仁宗在位12年,科舉13次由進士一科而得官者有4517人,諸科則有5000餘人。

    但是問題的關鍵之處在於這些人是官!不是豬!一頭豬可以殺了吃肉,但是一個官卻是需要一個官位來安置的!

    你以為這就完事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