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51章 搞預警機也要有備無患

 “您是……王曉模院士?” 

 儘管已經基本確定自己的猜測,但出於禮貌,常浩南還是詢問了一下。 

 “你認識我?” 

 王曉模有些好奇,他自問自己的名聲應該還沒傳到電科系統以外才對。 

 “本來是認不出來的,但郭工剛才的稱呼讓我猜出來了,以前聽過383雷達研製過程中的故事,所以知道您的名字。” 

 常浩南的語氣不卑不亢,但三兩句話就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 

 383型三座標雷達是王曉模在黔省大山裡的得意之作,還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就算他現在已經算是功成名就,但聽到有年輕人提起這個型號,心情還是會好上不少。 

 這就跟一個父親聽別人誇自己孩子一樣,不高興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說這番話的人。 

 換個14所普通工程師在這裡,就不可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我是前些天跟南鄭182廠梁紹修總師開會的時候,從他那瞭解到小常同志你的名字,還有一些事情。” 

 王曉模首先解釋了自己為何能認出常浩南來,然後又繼續道: 

 “剛剛聽你們聊天,好像說起了技術換技術的事情?” 

 聽到這個問題,常浩南用最快的速度盤算了一下華夏預警機發展的時間線。 

 顯然,王曉模正是被有關技術引進的話題所吸引的。 

 或者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被常浩南那句“花錢買技術和市場換技術都不靠譜”所吸引的。 

 現在是1997年3月,剛好是圓環工程,也就是用伊爾76機體和大衛國“費爾康”系統結合搞預警機的項目正式立項後不久。 

 目前大概處在總體方案確定之後、雷達設計生產階段。 

 根據前世的解密資料來看,王曉模本人對於這次合作沒有那麼樂觀,多次提出要同步安排國內配套研製,不能把希望全都寄託在外方。 

 後來的事情證明他是對的。 

 2000年,大衛國單方面撕毀合同,停止了研發項目。 

 儘管他們全額退還了華夏提前支付的經費,但即便不考慮1992年到2000年之間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這一來一回耽誤的多年時間也是難以彌補的。 

 而現在,王曉模就坐在常浩南面前,並且已經表現出了他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