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42章 金陵,電科14所!

 再次一飲而盡後,轉身離開。 

 看著逐漸遠去的背影,有人突然小聲說道: 

 “劉老的遺憾,應該還是沒促成咱們自己的航母項目吧?” 

 一瞬間常浩南差點以為自己又回到了二十多年以後,但隨即意識到對方說的應該是劉老馬上就要退休了的事情。 

 但對於他自己來說,這句話顯然還有不同的理解。 

 前一世,就在16號艦服役的一年多以前,2011年1月劉老去世,終究沒能看到第一艘華夏航空母艦服役的那天。 

 “不要緊,我們華夏軍工人講究一個薪火相傳,他一定會看到的。” 

 常浩南放下了杯子。 

 不過,航母的事情,一來對於目前最大噸位作戰艦艇還不到5000噸的華夏來說有點遠,二來坐在這裡的都是航空工業系統的人,也確實不算太懂。 

 所以眾人的話題很快又回到了目前正在推進的幾個重點型號上面。 

 但其中的羅洋卻瞟了一眼斜對面的常浩南,露出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總之,這場慶功宴就在一番其樂融融的學術和產業發展討論之中結束了。 

 離開三座門的時候,徐洋特地找到常浩南,遞上了兩張便箋紙,其中一張寫著自己的辦公室電話和傳呼機號碼。 

 “常博士,我們互相留個聯繫方式吧,都已經快21世紀了,寫信溝通的效率實在是太低了。” 

 說到最後她自己都不禁露出了一個笑容。 

 當初寫第一封信的時候是因為實在沒辦法通過電話聯繫到常浩南才出此下策,結果倆人後面竟然一直你來我往地用書信溝通了幾次,還用這種方式發了一篇並非兩人主業的頂刊。 

 “電話號碼麼……” 

 常浩南一時間竟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這個年代能用上手機的人沒有多少,基本都是固定電話,而他因為工作特點需要四處出差,一年到頭恐怕也很少會在某個固定的地方待著。 

 “我先給你留實驗室的固定電話好了,但我平時很少在實驗室待著,所以你可能需要多轉接幾次才行。” 

 徐洋點了點頭,接過常浩南給回來的紙條: 

 “不用傳呼機麼?” 

 實際上,從去年,也就是1996年下半年開始,傳呼機業務就已經開始大幅度下滑了,尤其是在京城這樣的大城市,受到已經開始降價的手機衝擊非常嚴重。 

 不過在前互聯網時代,這種現象並不能非常迅速地反饋到用戶手中,所以還是會有很多人把呼機當做主要的聯絡方式。 

 “呃……一直沒買,後面真有需要的話,可能會直接買個手機。” 

 重生之前的常浩南就是個普通的窮學生,跟家裡聯繫也都是他主動打電話,自然不會去花大價錢買個尋呼機。 

 而重生之後常浩南也基本不亂跑,哪怕休息時間也基本都宅在宿舍或者家裡不難被找到,所以一直以來也沒有相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