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24章 想搞軍工,就不能只搞軍工

 車間裡面空蕩蕩的,說話的時候都能聽到些許迴音,彷彿是在印證何明關於訂單不足的訴苦。 

 “其實訂單不足,影響的不僅僅是廠子的效益,還有生產質量。” 

 說到這裡,何明的眼神也黯了黯: 

 “尤其馬上就要更換新的生產方式,如果沒有足夠的生產數量去熟悉的話,我擔心不僅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會引發一些牴觸情緒啊。” 

 現實世界中,改進製造技術並不是像遊戲裡一樣,點亮科技後就直接給你上個buff。 

 尤其對於航空航天這類高度複雜的產業來說,從手工業升級到工業的過程是十分曲折的。 

 在剛剛轉型的過渡階段,很有可能不但發揮不出工業化的規模化優勢,還丟掉了手工業時代精雕細琢的能力,導致產能上不去,產品質量反而下來了。 

 這種時候就需要頂住壓力,在優化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快速積累經驗,用盡可能短的時間渡過陣痛期。 

 而一年造10架飛機和一個月造10架飛機在積累經驗方面顯然存在天壤之別。 

 要不怎麼說生產關係要對應生產力的發展呢。 

 “唉……” 

 常浩南也是略顯無奈地嘆了口氣: 

 “慢慢來吧,這方面的事情,不是靠你我短時間內能解決的,而且跟其它的老國企比起來,112廠的情況已經不算差了。” 

 飛機制造畢竟是個特殊的行當,哪怕在最艱苦的時候也沒有真的斷過訂單。 

 而且華夏的飛機制造能力雖然跟發達國家有差距,但是跟其它行業比起來還是降維打擊的,軍轉民生產出來的產品,比如航空牌洗衣機還有沈飛牌客車的銷路也還不錯。 

 兩頭髮力的之下,勉強維持了全廠的基本運轉,至少沒有出現大規模的下崗現象。 

 但也就是如此了。 

 要說過的多滋潤,那是不存在的。 

 “話是這麼說,但……” 

 何明微微抬起頭,看了看車間有些斑駁的房頂,以及旁邊牆上掛著的“青年突擊隊”紅旗: 

 “當年,很多工人被分配去松陵機械廠那邊生產電冰箱洗衣機還有摩托車,那時候我還跟他們說,遲早會有一天把他們召回來繼續造飛機,結果現在十幾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