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三百四十二章 烏古乃定計,遼國南侵高麗

宋慶曆六年六月,隨著第一封情報送來,之後就又是源源不斷的回信。

秦鳳路轉運使楊偕五天之內連寫七封公文,講述了一下青塘那邊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們秦鳳路這邊的部署情況。

李元昊佔據青塘,劫掠三日,之後南下湟州,對湟州城展開猛烈進攻,湟州城岌岌可危。

唃廝囉重傷未愈,本部兵馬也多潰散且士氣低下,不得不退往蘭州。

楊偕派遣賈逵領五千人先往蘭州,又跟副轉運使兼兵馬總管景泰商量了一下,便開始聚集本路兵力,隨時進駐蘭州和李元昊開戰。

這是朝廷賦予秦鳳路轉運使的權力。

政制院也給楊偕發了回信,之後正式任命韓琦為陝西路經略安撫招討使,張方平為陝西路副經略使,張亢為陝西路兵馬總管。

在慶曆改革之前,經略使是臨時官職,且跟轉運使同級,都是正四品,只不過名義上經略使是上級,但地方轉運使以及經略副使都有較大的主權。

如歷史上夏竦為陝西路經略使的時候,韓琦和范仲淹都與他意見不同,地方轉運使也有抗命不尊的現象。

顯然這依舊是宋朝傳統,對於有軍權的封疆大吏,都必須有人鉗制防備。

不過如今改革之後,經略使為正二品,副使和兵馬總管為從二品。基本上經略使就已經是大權在握,主管了一地軍政大權,可謂是權力很大。

趙禎其實有點不放心,還是大宋皇帝對於兵權過於看重。

然而趙駿卻告訴他,在現有體制下封疆大吏是不可能造反的。一是韓琦臨時才被調去,沒有威望,想造反不能服眾。二是張亢也在,他拿什麼造反?

除非張亢造反,張亢因景佑年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屢建功勳,在軍中威望僅次於范仲淹和王德用,他造反才稍微有點看頭。

可士兵家人都在汴梁,且范仲淹和王德用出馬的話,信不信跟著張亢的那些士兵很快就會投降?

所以當皇帝有的時候還是要放寬心一些,不要過於杞人憂天。

在趙駿的勸說下,趙禎才打消了顧慮,乃令韓琦跟張亢率領汴梁禁軍三萬開赴西北,這樣再加上陝西路約十二萬兵力,足以跟西夏一決雌雄。

秦鳳路那邊先一步派人進駐蘭州之後,又立即派人譴責李元昊,說他攻打大宋的盟友,這是肆意挑起與大宋的戰爭。

李元昊則回應說這是他們與青塘之間的舊怨,與大宋無關。

如果大宋派兵的話,那大宋才是撕毀雙方之間和談的責任方,罪責都在大宋這邊。

兩邊開始打口水仗。

這種口水仗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意義,但實際上用意很大,就是為了爭奪大義名分。

大宋這邊指責西夏先挑起戰事,佔理的是他們這一方。

西夏則說他們並未攻打大宋,只是青塘與西夏為世仇,他們跟仇人打仗合情合理,如果大宋出兵,那就是大宋先挑起戰事。

別看這種大義名分好像沒什麼卵用,畢竟打仗打的是誰兵強馬壯,並不是說誰佔理誰就能獲得優勢。

然而看上去好像是這樣,可實際上有的時候,大義名分卻是獲得勝利的至關因素。

因為誰佔理,士兵的心態就不同。

曹操手中有大義名分,他就可以不斷宣稱是奉天子詔令,四處討伐不臣,底下的士兵就會甘願服從,心安理得,士氣高昂,讓他屢戰屢勝。

努爾哈赤一個《七大恨》,充分調動了士兵的怨氣,如此滿人打仗兇狠無比,對待漢人像是對待仇人一樣拼命廝殺。

畢竟對於底層士兵來說,誰都不想打仗,誰都不希望自己戰死沙場,那麼在打仗之時就可能退縮。

但如果給他們一個理由,告訴他們敵人是怎麼怎麼欺負我們,又或者我們是佔理的那一方,我們順從天命在作戰,老天爺都站在我們這邊。

這樣一來士兵肯定就會士氣提升,死戰到底,從而讓戰事順利。

所以在古代大義名分絕對是個重要條件。

甚至不止是古代,在後世也一樣。就如同抗戰士氣川軍“內戰如蟲,外戰如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