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六十章 宋仁宗是個軟蛋這件事(第一更)

《導河形勝書》!



一本在後世網絡上被評價為一封奏摺,直接葬送三個王朝的奇書。



北宋的那些君臣有時候的確是一群拍腦門決定國家大事的東西。



並且受了《導河形勝書》的影響,決定作死把黃河改回河道。



可以說它確實間接造成了三易回河,讓母親河自此變成後媽河,禍害數百年。



但實際上這玩意兒和李垂本人被妖魔化居多。



趙駿作為鑽研歷史的學生,自然要客觀看待問題,而不能主觀上直接把人給打死。



至少在遠見上,李垂確實目光獨到。



奏摺當中除了屁股太歪,不考慮民生,而是大量提及黃河一旦北流,會造成遼國南下入侵以外,裡面的具體方案,還是值得肯定。



因為具體方案就是疏通河道,開挖人工河流洩洪,同時疏堵並用,也是自春秋戰國時候一直以來的老辦法。



後來元代賈魯,明代潘季馴,清朝靳輔等人使用的方法跟這個差不多,一邊堵一邊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垂只能說出發點是錯的,但路卻走對了。



只不過真宗朝後期朝堂上非常混亂,丁謂等五鬼加上宋真宗晚年昏庸無能,把朝堂搞得烏煙瘴氣,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錯失了先機。



趙駿聽到眾人都知道《導河形勝書》,就點點頭道:“是的,就是這害人玩意兒,不過裡面的策略沒什麼太大問題,老辦法,開挖水渠洩洪,減輕故道的出海壓力。”



“我記得《導河形勝書》裡是疏通御河、白溝、赤河、衡漳水、滹沱、澶淵渠以及汴渠、西大河故瀆等近十條河流!”



晏殊張大了嘴巴:“這麼大的工程,恐怕不比清理黃河故瀆差吧。”



“肯定沒有清理黃河沒那麼大工程量。”



趙駿說道:“李垂的洩洪方案,就是挖六條河道,連通河北十多條河流,這樣一可以緩解黃河水流壓力,二來通過規劃六條河道的流域,可以建設廣闊的農業水利設施,還能在地理上強化河北東部的軍事防禦,工程量比疏通舊黃河道路小很多。”



“可即便是這樣,要花費的人力物力也是一個龐大數字。如果是在景祐年開工的話,大宋眼看與西夏交戰在即,又要支出軍費,又要挖河修渠,根本沒那麼多錢來行事啊。”



趙禎忍不住說道。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個貴,國庫幾乎快空了,內帑也就剩下一百多萬貫,這修河工程最少怕是得幾千萬貫,哪裡花得起這麼多錢。



“但這已經是比較能行得通的辦法,而且景祐年的黃河還算好的,沒拖到三易回河之後,更難治理。只要能夠先把河渠挖出來,緩解黃河的洪水壓力,解決燃眉之急,就能夠用別的辦法繼續疏通。”



趙駿說道:“元代賈魯修河就是採取的邊堵邊疏,挖了賈魯河洩洪。明代潘季馴在賈魯的基礎上採取了“束水衝沙”的辦法,一邊修新渠洩洪,一邊築堤壩積攢水流衝擊泥沙。清朝靳輔又在他們二人的肩膀上一邊“束水衝沙”,一邊利用人工清理淤泥,雙管齊下,這些都是經驗。”



舊黃河水道足足有六百多公里長,而且黃河中下游相當寬敞,河道平均寬度在五六百米左右,要想清理這麼大的泥沙,即便是現代社會要想發動的人力物力也是不可估量,恐怕得花上千億rmB才能搞得定。



在古代社會,要想完成這個工程,不亞於再修一條完整的京杭大運河出來。即便是有那錢,也不是幾年內能夠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功夫才能夠完成。



因此疏通黃河水道,把那高出原本河道十米的河床重新給挖出來,難度不亞於登天。



但重新挖出幾條新的河道進行洩洪還是沒什麼問題,因為元代的賈魯,明代的潘季馴,清朝靳輔他們就都是這麼做的。



其中賈魯挖了“賈魯河”,潘季馴挖了“漕運新渠”“奎河”,靳輔挖了“淮安河”“中河”“清口河”,其餘大大小小的引河、水渠更是不計其數。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事在人為,賈魯、潘季馴、靳輔他們能做到,要是在黃河徹底變得暴躁之前的宋代,憑什麼就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