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十三章 朕要打死他!


趙駿渾然不知道自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騎絕塵。

 
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起了范仲淹慶曆新政失敗的主要原因、客觀原因以及為什麼會受到幾乎整個士大夫階層的抵制。

 
歸根到底,范仲淹改革的十條當中,有五條都是針對冗官問題,剩下五條,才是富國強兵和厲行法治。

 
所以他主要改革方向還是三冗之一的冗官問題,想要通過裁減大量人浮於事的官員,精簡機構,加強效率,來達到節省財政、澄清吏治的目的。

 
但還是那句話,這麼做觸動的是整個士大夫階層的利益,作為利益失去者,他們自然要聯合起來貶低新政,把范仲淹踩到土裡去。

 
如果宋仁宗有魄力的話,就算是得罪了士大夫階級,手裡握著兵權,他們也翻不起什麼風浪,該被裁員還是得被裁員。

 
可宋仁宗搖擺不定,聽風就是雨,漸漸對范仲淹不信任,使得改革失去了最高統治者的支持,黯然落幕。

 
這就是趙駿為什麼會認為慶曆新政失敗的最大原因是宋仁宗。

 
事實上這次改革對大宋非常重要。

 
要知道宋朝官員數量是漢代的六倍,唐朝、明朝的兩倍,並且往往很多官員都身兼數職,有寄祿官、職事官、散官、勳官、貼職、爵位等等,每一個職務都能領一份工資。

 
所以看似宋朝官員只是唐朝明朝的兩倍,可如果按照身兼數職來算的話,那麼官員數量比唐朝明朝多個三倍不止。

 
而且他們的工資普遍比其它朝代都高,如跟明朝官員比,宋朝低級官員俸祿是明朝同級官員俸祿的五至十倍以上,宰相級別甚至能達到百倍差距。

 
同時宋朝官員數量太多,而部門又少,導致大量官員被授予虛職,官員沒有實權,加上各部門機構臃腫,辦事效率極為低下,很多官員領著高額的工資,每天無所事事,純粹浪費國家財政。

 
所以要是范仲淹真的能解決冗官問題,裁減掉一半的官員,那麼朝廷每年的財政支出,將減少千萬貫以上。

 
這筆錢對於目前每年軍費開支達到四千萬貫以上的大宋來說,無疑是筆鉅款。

 
除此之外,范仲淹也想改革兵制和法律。

 
要是能把冗官問題解決,再改革兵制,減少軍費開支,那麼大宋的財政將會無比健康,有錢有軍隊有底蘊,北宋歷史至少能延長一百年以上。

 
可連冗官的問題都解決不掉,更別說冗兵冗費的問題。因此范仲淹改革僅僅持續一年零四個月就被叫停,可謂草草結束。

 
而相比之下王安石改革雖然問題多多,造成動盪和後果都不小,可持續時間非常長,長達十五年之久。

 
就是因為王安石有宋神宗堅定不移地支持,直到宋神宗去世,改革才被迫終止。

 
“所以總結來說,就是趙禎這貨,讓范仲淹沒辦法完成改革。”

 
趙駿拿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綜合對比,說道:“國家的改制一定要最高權力者堅定不移地完成,除非是錯的,像王安石變法那樣。可惜范仲淹方向對了,得不到支持。王安石是方向錯了,卻得到了支持。”

 
這句話說完之後,趙禎臉色複雜,萬萬沒想到,慶曆新政失敗的源頭,居然是他。

 
范仲淹看了他一眼,默不作聲。

 
畢竟是皇帝,他再怎麼樣,也不可能不滿。

 
所以沉默許久,范仲淹才問道:“為什麼說我......范仲淹的方向是對的,王安石的方向是錯的呢?”

 
“因為吏治!”

 
趙駿斬釘截鐵地說道:“偉人曾經說過,王安石是一個脫離實踐的理想主義者。青苗法在構思上應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那它為什麼會失敗呢?原因在於吏治太差!”

 
“宋朝雖然商品經濟發達,不是特別抑制商業,導致經濟活躍,比較有錢。但它的本質還是落後的封建制度,農業生產依舊以小農經濟為主。”

 
“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什麼?脆弱!”

 
“老百姓靠天吃飯,面朝黃土背朝天,全靠老天爺賞飯吃。今年風調雨順,什麼自然災害都沒有,各地糧食豐收,市面上糧食充盈,會造成谷價下跌。”

 
“要是來年到處去都是天災,自然災難頻繁,造成糧食減產,就會造成谷價上漲,這就是穀賤傷農,米貴傷民的根由。”

 
“而且農民經常有青黃不接的時候,農作物還沒有長熟,家裡就斷糧了,無奈之下就只能找人借糧,鄉里的地主就會讓他們用土地做抵押,形成了高利貸。”

 
“運氣好的時候,農民通過來年的豐收還可以償還。可一旦運氣不好,突然遭遇天災,造成糧食減產,無力償還債務,他們的土地就會被地主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