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556章 生財有大道



            《生財有大道》!

題出《大學·傳》十章: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能記住經書上的上下文,這沒什麼。

徐鶴立刻回憶這段話在《四書章句集註》例的註解。

呂氏曰:“國無遊民,則生者眾矣;朝無幸位,則食者寡矣;不奪農時,則為之者疾矣;量入為出,則用之舒矣。”

甭管什麼學,到了考試那就是朱聖人的主場。

其他人統統閃開。

人家的《四書章句集註》那就是考試的專用附加閱讀。

所有人都要圍繞著朱聖人的點評來回答試卷。

那麼問題來了,朱聖人為什麼會引用《呂氏春秋》這段話呢?

因為雖然聖人之言,微言大義,但太過簡單。

呂氏雖不是儒生,但這段話用來解釋和豐富《大學》裡的這段話還是很有說服力的,也符合儒家的基本價值觀。

就比如食之者寡這四個字。

《大學》中沒有交待主語。

到底是讓誰吃的少些,或者說,攫取社會資源要少些。

《呂氏春秋》給出了答案:“朝無幸位,則食者寡也!”

朝廷裡別特麼是人是鬼都當官,留下幹實事的官員,把那些倖進之徒統統掃地出門,那佔用國家資源的人自然少了,貪墨的事情也會隨之減少。

從這點看出,用《呂氏》解釋《大學》這一段,朱熹還是很了不起的,最少你不得不承認,人家讀書是真多,引經據典,完美契合原文,這種水平99.99%的讀書人都做不到。

聖人就是聖人。

雖然他也有時代的侷限。

想到這,徐鶴對於這篇文章應該怎麼寫,已經有了大概的思路。

首先,《大學》的這段話有個前提,就是針對國家而言,而且是有土地有民眾的國家而言。

並不是解決普通老百姓擺個攤兒如何發財的問題。

徐鶴在稿紙上寫道:“此因有圖有財而言,以明足國之道在乎務本而節用,非必外本內末而後財可聚也!”

一句話,點名文章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