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泡泡 作品

第一卷 第546章徐鶴的異端學說

他這句自我解嘲,一下子把剛剛劍拔弩張的氣氛給搞鬆弛了。

就算是那個不苟言笑的繩衍廳監丞都笑了起來,饒有興趣地等著徐鶴的下文。

“理”的分歧。朱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

但是陸九淵藉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髮。“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自雜談》,其與朱熹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於宇宙而存在”明顯不同。

結果,朱熹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

陸九淵說“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

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於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

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

聽得懂的,若有所思地品味徐鶴話中的意思。

聽不懂的……算了,他們已經摳腳吹牛逼了!

“下面來說說【氣】的分歧!”

陸九淵的概念中,“氣質”只是一個生理、心理意義上的問題,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態。

他認為,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雖有聯繫,但並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係,即人的氣質並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並不能決定人的最後歸宿,學能變化氣質。

朱熹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惡賢愚)之別的內在因素。

最後是【心】的概念。

朱熹認為心是分為“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是“原於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領,此即“心統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