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與夏 作品

807章 出道的絕技

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楊平採用胸骨正中入路,這是最開闊敞亮的入路。

打開胸腔,心臟顯露出來,這顆小心臟還沒有核桃大,大血管就更小。

吻合血管是楊平的看家本領,是出道的絕技,當時來到三博醫院,就是靠一手斷肢再植打天下,一路打怪升級,斷肢再植的核心技術是什麼,就是血管吻合,還有比嬰兒手指血管細麼。

主動脈、肺動脈及與心臟的連接部位也顯露出來,楊平用手指輕輕地觸了觸細小的血管,第一感覺這血管彈性非常不好。

“準備體外循環和心臟停搏!”

接通體外循環,注射心臟停搏液,讓心臟停跳。

在體外循環過程中逐漸降低嬰兒的體溫,當中心體溫降低到15C時,關閉體外循環機,停止一切血液循環,這便是dhCA——深低溫停循環技術。

因為嬰兒無法接受長時間體外循環,所以必須使用這種技術。

嬰兒在深低溫停循環狀態下,心臟是停跳的,血液是靜止不流動的,所以類似於“死亡”,只不過這是人為控制的“死亡”,在一定條件可逆,可以“復活”。

這個條件就是,這種狀態不能超過45分鐘,45分鐘內可以“復活”,超過時間無法“復活”,所以手術必須在45分鐘內完成。

“需要結合頭臂幹動脈順行灌注和經上腔靜脈逆行灌注進行腦保護嗎?”王院士提議。

增加這一步操作,對大腦進行保護,可以將深低溫停循環時間延長到60分鐘,為手術創造更加充足的時間。

“不用,我儘量20分鐘完成手術。”楊平不假思索地說。

20分鐘,開什麼玩笑,不過王院士現在沒有任何懷疑,對這個年輕人,絕對不能用常人思維。

楊平開始快速檢查心臟及與心臟相連的血管,主動脈很細,存在嚴重的狹窄,現在楊平要把主動脈切斷,還要把主動脈擴寬,恢復正常的管徑。

當主動脈被切斷,血管斷端露出的時候,王院士深吸一口。

這就跟當年兩個失敗病例一模一樣,血管壁如紙一般,薄而缺乏彈性,縫合的時候即使再完美,也做不到每一針均勻,做不到均勻就存在薄弱點,應力會集中於薄弱點,直接導致血壓衝擊薄弱環節,從這裡撕裂血管。

當年第一個病例,看到這樣的血管,王院士心如死灰,這根本沒法縫合,儘管他努力將縫合做到最好,但是還是無法達到理想中的均勻狀態。

“要人工血管嗎?”

王院士問道。

人工血管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人工血管可以承擔應力,保護縫合部位,但是有個致命弱點:嬰兒隨著時間會長大,而人工血管管徑是不變的,所以不適合未成年人,尤其嬰兒。這個弱點的存在,導致術後一定時期內要取出人工血管。

“不用!”

楊平決定利用自己的高超縫合技術來解決問題,既然血管在切斷前能夠承受血液衝擊,那麼只要縫合達到理想的均勻狀態,成功的希望還是有。

不僅要縫合均勻,而針距與邊距也要認真設計,絕對不能按照正常血管來設計,一旦針距邊距不對,每一針承受力過小,即使縫合得再完美也沒用。

原則上縫合得越密越好,這樣每針分散的應力最小,但是越密針孔就越多,針孔越多,血管的強度就越低,所以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這種縫合不僅僅是縫合技藝的問題,還要考慮很多因素。

王院士兩次失敗的經歷讓他心有餘悸,這種手術真的傷刀尖上行走,一步也不能出錯。

楊平的動作很小心,但是同樣也很快,其實當熟練到一定程度,快與慢只是相對的。

先把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的動脈導管用線結紮並且切斷,再在肺動脈瓣的上方切斷肺動脈,然後將肺動脈側的斷口用補片封閉。

取一段靜脈,楊平將靜脈剖開,然後作為補片使用,用於擴大主動脈管徑,他每一針的進出都是經過精密計算,每一個動作一次性完成,進針的時候每次都是與縫合面呈現90度垂直,然後利用手腕的突然發力,讓針尖快速刺穿血管壁,這樣血管壁的針孔如果放大看,它的邊緣最齊,損傷也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