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倒打一耙 作品

第三百三十二章 水旱輪作

在一場小雪中,楚國迎來了新的一年,楚王熊槐五年。

郢都原本極少落雪,但這幾年真是一年比一年冷。

郢都人還在因為落雪而興奮,熊槐卻心有憂愁。他知道人類歷史上是有寒冷期與溫暖期的,而對古代中國來說,冷暖期交替是王朝興衰更替的關鍵時期。以熊槐這幾年的體會,如今怕是已經進入了寒冷期。

他突然想到了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因為是遊牧經濟,完全靠草原來養活自己,當氣候變冷時,草原生長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給。在這時候,就會向南方的漢族政權發起進攻,以獲得食物。

而南方此時也變冷,糧食等物資也會大幅減產,從而綜合國力有所下降。

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頻繁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一個氣候變冷的大背景下,迫於生存壓力造成的。所以,在氣候寒冷時期,中原王朝將面臨內憂外患的窘境。古代中國一直是農業立國,嚴重饑荒必然引起動亂,進而影響各朝代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文化和物質文明的演變。

對於楚國來說,自然不需要擔心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熊槐擔心的是氣候變冷導致的自然災害以及糧食減產問題。

氣候非人力所能改變,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糧食產量卻是可以的。

在北方,無論是貴族還是奴隸,賴以為生的糧食都是粟、黍,而兩者之中粟右佔了絕對優勢。正是因為如此,傳說中的農神乃有後稷之稱,稷就是粟。

而在南方,則是水稻。水稻在長江中下游與錢塘江流域由中國先民完成馴化後,逐漸北上、南下,傳入中國各地乃至境外。

中國歷史早期經濟最具優勢的地區在北方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南方則處於地廣人稀、開發落後的狀態。然則,為何後來經濟南移,南北的經濟地位出現逆轉?

因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無論經濟重心在北方還是南方,獲得的成就都是建立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

而南方有著北方不具備的農業生產優勢,那就是江南一帶的亞熱帶氣候,為這片土地提供了農作物複種的條件。所謂複種,便是一年內同一塊土地上可種植一次以上農作物,多種一次就意味著多一次收成,若一地擁有高於其他地方的收成,自然就具備不同尋常的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