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倒打一耙 作品

第一百六十四章 演繹因子

從思維方式上看西方人先考慮的是細節,而中國人先考慮的是總綱。比如,中國人的信封書寫順序是先從大的部分開始,如:國家、省、市(縣)、市區、街道、樓房、單元、門牌號、收信人姓名。而西方人,如美國人信封的書寫順序,就與中國人截然相反:收信人姓名、門牌號、單元、樓房、街道、市區、州、國家。

這種區別是中、西方文化的本質差別。中國的這種文化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楊振寧先生曾有過一個演講:《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他認為,《易經》影響了中華文化的思維方式,而這個影響是近代科學沒有在中國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說是夏朝已經有了最早的《易經》叫連山,商朝有了比較晚一點的叫歸藏,都失傳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易經》是西周時候的周易。所以《易經》的孕育前後至少經過一千多年。

孕育《易經》的年代也正是漢語漢字開始形成的年代,是中華文化孕生的年代。濃縮化、分類化、抽象化、精簡化、符號化是《易經》的精神。這種精神貫穿到了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裡面每一個角落。

近代科學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萌生。已經有很多人討論過了。歸納起來大概有五種道理:

第一,中國的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換句話就是比較注重實際的,不注重抽象的理論架構。第二,科舉制度。第三,觀念上認為技術不重要,認為是“奇技淫巧”。第四,中國傳統裡面無推演式的思維方法。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觀念。

第四與第五兩點跟《易經》都有密切的關係。

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歸納法,可是沒有推演法。其中歸納法的來源是什麼?“易者象也”,“聖人立象以盡意”,“取象比類”,“觀物取象”都是貫穿《易經》的精神,都是歸納法,是向上求整體“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