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淡星L 作品

第325章 棗祗

在三公再有變動之後,蔡邕仍未確認徐嶽之後的下一個人選。

而且有能力的高官們有幾人能看得上還不如太學博士的鴻都文學?就跟太史令劉洪一般,前途正好,怎麼會主動往低處走呢。

劉辯卻不想再等了,在他看來,學生好不容易已經藉著太學招生的東風和他前些日子的操作召齊了,首批各科加起來足有兩百人,皆是有些學識功底的,不用從零開始。

既然這樣,那就繼續摸著石頭過河唄,豈能因為找不到合乎心意的鴻都文學就荒廢時日。

就以農桑來說,就算找不到精通農事的飽學之士,退一萬步來說也可以找善於種地的老農,善於紡織的織工,讓諸生們對農桑先知根知底再說。且中間還有精通實務的小吏可選。

就在劉辯打算找蔡邕攤派之際,在尚書檯和三公府的通力合作之下,還真讓他們找到了一個適合擔任農科文學之人。

潁川棗祗,在鄉中有些名望,對農事頗有研究,目前在郡中為吏。

劉辯思索良久,才隱約記起此人大約是歷史上幫助曹操屯田的人,當時就要立馬下令徵辟,去和潁川太守李旻搶人。

話到嘴頭,劉辯停了下來,召蔡邕相見。

劉辯急,蔡邕同樣很急。

他始終不想降低要求,但要求提的太高卻找不到人,這讓他最近一段時間有些著急上火,嘴上都起了個泡。

面對老師兼岳父,劉辯不願逼迫過甚,先說道:“蔡師,鴻都門學各科新設,正是求新之際,其實不必考慮一步到位。日後還要根據實際狀況對各科進行調整增減。”

劉辯考慮到宮中的董太后與何太后,鴻都門學最終還是沒有改名,也算是給先帝多一分存在感吧。

蔡邕也有他的道理:“陛下,臣以為教人應以德為先,德在前,才在後,方是正道。”

以儒家的教育風格,師長當以身作則,所謂上行下效,這是蔡邕採用高要求的根本原因。

劉辯很早就明白在這人治的時代,德行是絕對不可以忽視的選官標準,所以並未多言,只將尚書檯送上來的關於棗祗的資料交給了蔡邕,問道:“蔡師以為此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