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輕衣 作品

第144章 破桎梏秦子玉稱尊,受庇護綠林城改名

 當秦子玉踏入第三階段,他如夢初醒,深刻地認識到將自己視為唯一的中心是多麼的偏執和狹隘。 

 他認為這種唯我獨尊,其實就是在自我設限。剝奪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前路崩塌,算得上是兩敗俱傷。 

 須知道,這個世界廣袤無垠,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不應該唯我獨尊。從這個視角看,每個人的利益訴求都應被尊重,這是基本的行事準則,也是生而為人的義務。 

 換句話說,我們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道路上,要堅守底線,那就是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同時,我們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讓個人的利益與大多數人的利益趨於一致,如此,方能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獲得更加純粹的力量。 

 到了第三階段,秦子玉痛苦地發現,世間似乎並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他既渴望追求自己的利益,又希望能夠尊重他人的訴求,然而,這對個人能力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 

 在現實的壓力下,他感到困惑和無助,彷彿置身於一片迷茫的海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畢竟世間利益自有定數,若是有人多拿一點,其他人就會少得到一些。 

 如何形成微妙的平衡,是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做到的。 

 秦子玉心裡清楚,倘若沒有足夠的智慧,要想做到這一點簡直是難如登天。每向前走一步,他都不得不面對內心的掙扎和糾結。 

 曾經堅定不移的信念,在現實的衝擊下逐漸動搖。前一刻還深信不疑的善良,轉眼間卻出現了裂痕,這讓他的三觀瞬間崩碎。他開始對自己和這個世界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他思考了很多,就拿“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句流傳已久的話來說,對於那些心懷正義、行俠仗義的人而言,這無疑是至善真理。 

 然而,當俠客眼中的不平事實際上是圍捕惡人時,這一刀的相助卻無意中放跑了惡人。隨後,惡人繼續為非作歹,而俠客的聲名卻並未受到損害。 

 於是,“俠以武犯禁”的說法一直以來都備受詬病。究其原因,無非是俠者往往缺乏足夠的情報支持,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偏聽偏信。一旦輕易地拔刀相助,就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惡勢力的幫兇。 

 秦子玉在書山的昇華過程中歷經滄桑後,終於恍然大悟。他意識到所謂的行俠仗義、降妖除魔,無非是在特定的機緣巧合下,捲入了他人的因果之中。 

 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俠客們也在不知不覺中選好了自己的立場。他們種下善因的同時,也難以避免地扯上了惡因。至於能否結下善緣,尚不得而知,但與人結仇卻是在所難免。 

 秦子玉深感修道的真正意義,在於超脫世俗的恩怨情仇。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人們往往被情感所困,被恩怨所擾。而修道,便是要超越這一切,達到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他渴望擺脫世俗的束縛,尋求一種更高層次的境界。 

 在不知不覺中,秦子玉離書山之巔已僅有一里之遙。 

 完成第三階段後的他,猶如脫胎換骨,整個人的氣質都得到了昇華。特別是對於正邪的認知,更是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他推崇正道,也對邪道的存在多了幾分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