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一 作品

第一百四十二章 破冰

“想回家,怎麼辦?回家之路在何方、怎麼走?談著談著,突然祥迪明眼前豁地-亮,他高興地說:我有辦法了。

在楊光昌的追問下,他把自己的辦法和盤托出,楊光昌聽後也覺這辦法好。祥迪明嘆苦衷:可如今我是丁春法是祈島人不能實施計劃。

楊光昌接上:師長,為老兵們爭取權益是我的責任。那你在後面指揮,由我去衝鋒陷陣。

祥迪明想了想說:你現在不住在眷村,沒有號召力,最好找一個住在眷村的"榮民”,熟識的人多,有號召力。

說起眷村還要詳細介紹一下——

時間回溯到1949年,當時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眷,隨著蔣介石漂洋過海,來到祈島。

最初絕大多數隨軍的家眷就只是聚居在所屬單位、營房附近的廟宇、學校、農舍、牛欄或者自己搭建的簡易住所裡,有的甚至露宿街頭,條件十分艱苦。從1955年初起,為了安置軍政人員和他們的眷屬、遺眷,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各軍政單位便陸陸續續地開始興建“眷村”。於是乎,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眷村”便遍佈了祈島各個地區。因為需要安置的人員太多,而經費又有限,各單位就因地制宜,在駐地周圍的田間、荒地上,陸續用竹片、茅草搭建了一排排戶數不等,長短不一的連幢簡易平房。住戶也是幾百、上千不等。每戶人家的住房面積不過30平米;戶與戶之間的隔牆上面都是相通的,每排房子裡,只要有一個人咳嗽,整排的住戶都能聽到;一家炒菜,整排住戶都能聞到菜香。不過,每個村子裡都設有小學、商店、郵局、水井、公廁等公共設施,住戶們日常生活幾乎不用走出村子,所以成了一個與外面社會隔絕的獨立社區。這些分佈在祈島各地的特殊社區被統稱為“眷村”。

眷村都是人字形的屋頂、灰黑的魚鱗瓦、竹片編成的牆壁上薄薄地糊了一層泥土和白灰,每排房子之間都離得很近。當時的眷村又稱為“竹籬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