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笙 作品

第88章 敲打劉璋,佈局益州

 安排好了冀、幽兩州,何進心情不錯,袁術調走之後,洛陽地區幾乎所有的人馬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覺得是應該要搞一些事情了。

 何進首先準備著手改革的便是土地制度,這是封建王朝的立國之本,強盛之基,也是衰敗之源。

 在他看來,幾乎所有封建王朝的崩塌,土地制度的崩潰都是重要因素,而東漢也不例外。

 這個時期由於天災**不斷,土地逐漸集中到了貴族、世家的手中。

 百姓為了活命,除去當流民、山匪,就只得依附於這些貴族與世家,平日為農,戰時為兵。

 最典型的就是三國時期的東吳,幾大世家都私自接收、藏納無數流民,可輕易組建數萬大軍。

 可這些人員全部都只聽命於自己的家主,東吳的君主是很難直接指揮的。

 而世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於人口多是隱而不報,也就直接減少了政府的稅收。

 若不解決土地問題,即便天子再是勤政,大臣再是賢能,這東漢朝廷也最終不過是放大版的東吳政權,被世家架空罷了。

 歷史上三國時期,由於連年征戰,以曹操為首的諸侯紛紛開始屯田,此為軍屯。

 此法在戰爭時期可以起到不錯的效果,所以之前何進命朱儁在關中屯田,讓曹操在兗州屯田,就是為了確保若突發戰爭,朝廷能有兵可用,有糧能吃。

 但歷史驗證過,曹魏的屯田制度只是戰時良策。

 而一旦社會逐步穩定,這種半軍事化的土地制度剝削嚴重,不能很好的調動積極性,最終在曹魏後期北方大局穩定後,開始逐漸消亡。

 在何進到來以後,大漢已有平穩之勢,所以還得有更適合當下的土地制度。

 於是何進在朝會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而大將軍派系的官員則紛紛出言相附。

 其法倒也簡單,支持荒田、荒地開墾,無論百姓、流民都可以去官府認領無主荒田,頭三年不收田賦田稅,產出一律歸耕種者所有。

 耕種滿三年則該地歸耕種者所有,官府依法收稅。

 此法參考的是歷史赫赫有名的“均田制”,後者在歷史上持續了三百多年,更是奠定了唐朝強盛的基礎。

 何進提出的還只是閹割版本,更像是從曹魏屯田制繁衍而出,難稱“制度”,卻也算是一條積極政策。

 在何進看來,此法不但可以鼓勵耕種者積極性。

 更重要的是,大漢流民、逃民無數,若能用此政策,吸引他們出來耕種、落戶。

 時間一長,不光是糧食儲備與稅收的增加,還可以得到戶口的增長,這對朝廷而言,無疑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