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笙 作品

第33章 何進的決擇

 在何進看來,公孫瓚或許就是自己麼天然盟友。

 家族庶出,地位低微,能爬到太守的位置,幾乎全是自己一刀一槍拼殺出來的。

 在朝中亦沒有過硬的背景,要不這次也不會想著讓人來朝中活動了。

 他不就是怕得罪了劉虞,朝廷會去了他的官身嗎,那這些年他的努力可就全部白費了。

 所以,公孫瓚迫切的需要尋找一位可以在政治層面與劉虞抗衡的靠山,從而得到朝中的支持,以保住他現有的地位。

 剛巧何進也需要能在地方上有更多的佈局。

 當然,最關鍵是,老好人劉虞牽制不了袁氏,就衝這一點,何進就必須幫公孫瓚一把。

 甚至何進覺得後續把幽州交給公孫瓚也不是不行,以幽州這塊肥肉為餌,公孫瓚這頭獵犬才會更有動力為何進賣命嘛。

 到時候河北就會變成幷州董卓,冀州袁氏,以及幽州的公孫瓚,三方皆是野心勃勃,那可真叫一個熱鬧。

 這也很符合何進的利益,地方上的相互制衡,朝廷就可以起到居中調節的作用,何進也才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整頓內部。

 何況對於這三方勢力,何進也不是沒有預留後手。

 董卓背後有呂布這根刺在,無論董卓是留著呂布在五原,還是有本事把呂布招降到身邊,都是何進願意看到的。

 即便是小打幾場也沒事,他們的裂痕越深,對何進越有利。

 甚至哪怕董卓不顧朝廷的存在,強力攻殺呂布,殺不殺的了先不說,反正消耗的都是董卓的實力。

 而且朝廷正統仍在,攻伐同僚,也正好給了何進凝合各方勢力攻滅董卓的大義。

 這就是妥妥的陽謀,就是明擺著坑你董卓,你實力不夠,有的選嗎?

 其實歷史上董卓能夠禍亂朝岡,也是抓住了外戚與宦官勢力同時受創,洛陽群龍無首的契機。

 現在嘛,自從他離開洛陽前往幷州的那一刻,就已經談不上威脅了,頂多只能算是一枚棋子。

 而有資格執棋的,放眼當今天下,也就寥寥幾人而已。

 再說公孫瓚這邊,就算真要給他幽州,何進也會保住劉虞,最多是調往他處罷了。

 劉虞在黃巾之亂前就曾任幽州刺史,後雖被罷免,但因為其在幽州崇高的威望,在中平五年,又重新被任命幽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