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失敗的科學家 作品

第20章 黑麥?血麥!

 在能輕鬆長到1米5以上的飼料用黑麥田中戰鬥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對於中國人來說,一種較為相似的環境是北方的玉米田,在採收季節兩人只需要分開幾步,密集的玉米杆和寬大的玉米葉就會完全遮擋對方身影。同樣的境況在黑麥田中只會更為嚴重,因為飼料用作物種植密度會遠遠超過糧食作物。所以即使在植株高度和葉片大小上都不及玉米的黑麥,在蘇德雙方都採用較低姿態試探前進的時候,所形成的視野封閉效果也只能更為嚴重。

 那麼蘇德雙方有沒有任何提前發現對方的方法呢?當田野裡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我們通常可以通過相互喊話,傾聽人走過植株製造的噪音等方法,來判斷另一個人的位置。但這些顯然在戰場上是很難實現的,在充斥槍聲爆炸聲,流彈與破片橫飛的戰場上,幾乎任何需要一個人集中精神仔細做出判斷的方法都會失效。因此麥田之中留給農民移動的田埂,小路,水溝等能夠暫時脫落視野遮擋的地方,成為了極為危險但雙方必須爭奪的關鍵位置。

 對於這一點農民出生比例更高的蘇軍最先反應過來,習慣於散兵作戰,在接近戰中更倚重衝鋒槍火力的蘇軍步兵班,首先通過控制幾條田埂,在這場血肉比賽中佔得先機。而普通步兵班是圍繞機槍建立的德軍士兵則顯得十分無助,德國步兵的毛瑟步槍在對於田埂的這種地形的爭奪上完全不如蘇軍的ppd衝鋒槍,而德國步兵班的mg-34機槍則被黑麥遮擋了視野難以發揮。於是在局部戰場形成了一兩支ppd衝鋒槍+若干莫幸納甘>兩挺mg-34+若干毛瑟步槍的離奇火力對比。但田埂等細小空隙終究只是麥田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對抗發生在蘇德步兵雙方成小組,小心翼翼在麥田中移動時,這時莫幸納甘與毛瑟一樣無用,工兵鏟成了更為有力的武器。

 在持續作戰一段時間後,素養更高的德軍最先恢復了一定組織,基層德軍軍官在艱難的從混戰中撤出一些機槍組後,通過有組織的火力攢射配合手雷投擲,成功在麥田中的控制了一些區域,並依託這些區域作為火力投射基地,有組織的將德軍步兵從混亂的麥田中聚攏起來,從而能夠更有計劃的在麥田中逐區戰鬥。這一作戰方式成功扭轉了德軍機槍面對蘇軍衝鋒槍時的不利局面。但少數蘇軍士兵仍然能夠藉助麥田的掩護,出現在德軍無法顧及的地方,給德軍造成巨大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