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移民、建議

 做起了生意,消息比以往在家的時候靈通許多。 

 據說有一位姓郭勝天大王,率領著義軍想要攻打望山,結果因為朝廷的軍隊過來剿滅叛賊,害怕腹背受敵而沒有付諸行動。 

 郭勝天佔領的河源就在望山附近。 

 百姓因此都非常害怕,遇見本地巡邏隊的時候都十分恭敬小心,希望若是叛賊打來,自己這邊的軍隊能夠勇猛作戰。 

 不然就真的只能逃到更南邊了。 

 外面哪有家裡好呢? 

 況且祖宗都在,自家逃了,誰來祭祀? 

 也不是所有北地流民都願意和反賊攪合在一起,他們更多的是想找一處適合生存的地方停留下來,過上安定的生活。 

 望山縣就招收了一部分從河源逃來的難民,他們衣衫襤褸,骨瘦如柴,即便是遭受了災荒的望山人看了都心生憐憫。 

 那簡直是一個個移動的骷髏。 

 程有為因為有新糧種做底氣,對他們的到來並不覺得難以接受。 

 沈千戶,沈暢林,作為望山的實際掌控者,也十分歡迎這些人的到來,甚至是他主動促成了這些人的到來。 

 瘦弱麻木算什麼?任憑誰逃難幾千裡也不會儀容整齊膘肥體壯。 

 能夠走到望山的,已經算是身體底子和運氣都不錯的人了。 

 只要吃點東西養一養,這些人就會恢復原本的樣子,成為本縣的一部分勞動力。 

 鎮南軍想要做什麼都離不開人。 

 亂世人命賤,可也最是珍貴。 

 誰擁有的人多,兵多、地盤廣,再加上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誰就能笑到後面。 

 望山縣衙那些種子派上了用場。 

 來到這裡的人都被洗刷乾淨,換上簡單的衣物,去地裡幹活。 

 一部分種植、一部分蓋新房、一部分人制作水泥,一部分人修建城牆。 

 所有人都打散安置在城中,慢慢的過上了穩定的生活。 

 而他們的工錢則用三錢七糧代替。 

 糧食是由從南蠻之地買來的稻米。 

 那邊的國民雖粗野不文,但盛產一年三熟的稻米和漂亮的寶石。 

 鎮南王的船隊在旱情嚴重的時候出發,帶回了千萬石稻米,有效解決了糧荒問題。 

 因此流民們的“糧資”也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