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哥 作品

第47章 追根溯源2

 指導員首先解釋‘消防’一詞的由來:“是消除隱患,預防災患的意思。”

 然後講述消防的起源:“最早的消防活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紀的古希臘時期。當時,古希臘人使用水和火來撲滅火災。”

 有戰士舉手提問:“指導員,怎麼樣用火來滅火?”

 指導員笑著說道:“問得好,‘以火滅火’是一種常用的防火和撲火的方法,也叫做‘反火線’或‘預防性燃燒’。”

 薛向東舉手提問:“反火線是與火頭反向的線麼?”

 指導員:“就是在火勢蔓延的方向上,提前點燃一條或幾條與大火平行的小火線,讓小火向大火方向燃燒,同時控制小火的速度和範圍。小火就會把大火前進的路上的可燃物都燒光,從而切斷大火的燃料來源,使大火無法繼續蔓延。當小火和大火相遇時,由於兩邊都沒有可燃物了,兩股火就會自然消失。”

 指導員見大家無人再提問,繼續說道:“在我國,消防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古籍《墨子》《周禮》上均有記載。早在周朝時期就專門設有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員,當時被稱“司烜”,其日常職責就是在城裡街道上四處巡視,用木錘敲大鈴,提醒人們注意防火。”

 薛向東腦海中浮現出在古裝劇中經常會看到夜間更夫一邊敲鑼一邊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看來,這個場景就是從周代開始流傳下來了啊!

 指導員講述的中國古代消防史,在薛向東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幅畫面,此刻的他彷彿乘坐時空穿梭機遨遊在歷史的長河中……

 薛向東開啟了上帝視角,仔細審視著漢、唐、宋、元、明、清等歷朝歷代的消防傳承。

 鏡頭一:東漢時期建築群中的一座四層樓高望火樓上,薛向東化身為一名消防預警員,正在警惕的觀察著周邊的情況,一旦發現火情便會用望火樓上的大鼓、旗子等工具發出“消防警報”。

 鏡頭二:唐代的都城長安,薛向東穿著胸前印有“武侯鋪”的消防制服,和眾多同樣打扮的差人分佈各個城市和街坊裡。發生火情,大家開始使用動物皮做成的皮袋、濺筒滅火。

 濺筒是何物呢?據唐代《通典》一書記載,“敵若縱火焚樓堞,以粗竹長一丈,鎪去節,以生薄皮合縫為袋,貯水三四石,將筒置於袋內,急縛如濺筒”。其實就是在注水的皮帶中插一根竹筒,然後封口。滅火時使勁擠壓皮袋,水就會從竹筒裡噴射出來,由此看來,這種濺筒設計已經有了高空水槍的身影了。

 鏡頭三:薛向東置身於宋代年間專業消防機構——“潛火隊”中,“潛火隊”配備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消防裝備,防虞器具、桶索、旗號、斧鋸、燈籠、火背心等器具,還配備了比較現代化的設備,如雲梯,可以用於高層建築的救火;唧筒,即為最早的消防泵;水囊,即滅火時,盛水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