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互訴衷腸

 “我是從你的微表情以及日常的生活習慣推理出來的。”繆塵霜打開案上的書冊,那其中一條一條記錄得十分詳實。

 “比如你提及太子一案時的反應,以及你目光中的防備,都在我的記錄之中。”

 “一個人常懷防備之心,說明他對外界環境持有懷疑態度,對他人難以完全信任。這種情感的來源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過去的經歷、家庭環境、社交環境等。例如,在遭受背叛、欺騙或其他負面事件後,導致此人今後可能會很難再相信他人。”

 “還有在你提及皇室之人時,你目光中不經意流露出來的仇恨,也是我進一步肯定你身份的原因。”

 繆塵霜指尖點在書冊的一頁記錄上,“這是我從庫房裡謄抄關於太子一案的相關證詞及結案陳詞。此案頗多古怪之處,卻草草結案,想來應是有隱情。但是卻因為太子李弘最後被定為謀反,其全府上下遭遇了不堪的待遇。”

 繆塵霜把太子府被血洗一事說得極其隱晦,生怕又觸到祈墨心裡那道無法癒合的疤痕。

 “我曾聽懷英大人提起,你自小被他收養,便一直跟著懷英大人在大理寺長大。期間你無論是辦案或是上朝,應該極少會與皇室有密切的來往。若是如此,你不可能對那些皇族有如此大的恨意。”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一個人對某個群體產生恨意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一是有偏見和歧視,但這個朝代我想百姓對皇室只會是景仰與懼怕,此項便不成立。二是刻板印象,人們可能對某個群體持有刻板印象,認為該群體的成員都具

有相同的特徵和行為方式。這種刻板印象可能會導致對該群體的成員產生不公平的評判和歧視。這一點與上一點相似,也不成立。”

 “三是個人經歷和環境。個人經歷和環境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對某個群體的態度。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某個特定的事件或經歷,對某個群體產生了不愉快的感受或傷害,這可能會導致對該群體的仇恨。”

 “而這第三點正與祈公子你相符合。所以我推理,當年太子李弘謀反案或許另有蹊蹺,因此對祈公子你平日的辦案手札多有留意,果然發現你對上元二年發生的這一樁謀反案格外上心。”繆塵霜翻開書冊的另一頁,上面密密麻麻地寫著一行一行小字。

 祈墨一言未發,既不打斷她鞭辟入裡的分析,也不急於自證,只抬手將那燭花一剪,好讓燈火更明亮地照在書冊上。

 “祈公子,我今日想告訴你的這一切,並非因為我想揭穿你的真實身份,而是想讓你知曉,你我之間無需隱瞞,你始終可以信任我。”繆塵霜抬眸,目光如炬。

 這一句話,如萬年冰封的湖面迎來第一縷春風,悄然在冰面拂開了即將融化的痕跡。

 “你……是什麼時候知曉此事的?”祈墨只覺心中似有堅冰在崩裂。

 “其實,在祈公子你第一次提及太子李弘謀反案的時候,我就有所察覺。”繆塵霜輕輕地回答,“你當時的神情,與其他案件不同,那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苦。而後,我對你平日的辦案手札多有留意,發現你對這個案件的關注超乎尋常。結合你的成長背景,我猜測這樁謀反案可能與你有某種深厚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