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不皆然 作品

0739 不存在的大墓(中下)

    青龍山脈大墓通道。

    尋詭直播團選擇從壁畫的起始位置開始尋找。

    這也和兩位教授的想法不謀而合。

    一行人沿著通道朝壁畫的起始方向走去。可越走越心驚,越走越害怕。

    這條通道比他們想象中要長要大,他們最初踏足的通道僅寬就有12米,高差不多有兩層樓那麼高,越往壁畫起始位置走,通道越高越大。

    按照屈強教授所說,通道所有磚石非常巨大,為一尺寬、一尺厚,兩尺長的青磚石密合壘砌而成,僅僅是這條筆直的通道的青磚石,恐怕就要消耗一座小山。

    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如此龐大的工程量,是相當勞民傷財的,若不是高居帝王的存在,誰有如此恐怖的實力為自己身後事修建陵寢?

    越是如此,直播間彈幕越是瘋狂,很長一段時間,開著彈幕根本看不到任何畫面。

    直播間流量直接從要死不活的500來萬,飆升至最高峰的3000萬。

    湧入的巨大人流差點把懶魚平臺服務器幹趴下,好在平臺高層早有準備,畫面僅僅遲緩3分鐘後,重新變得流暢。

    “不對啊,這條通道怎麼還沒到頭。”

    尋詭直播團差不多走了400多距離,依然沒看到通道盡頭。

    眾人越走越心驚,就連通道內的氣溫都降低了一些。

    兩位教授叫停大家,蹲在地上商議著什麼。

    “不對,這條通道太長了,和國內已知的主流大墓的規制完全不同。”

    尋詭團成員好奇地圍在兩位教授跟前,聽他們普及知識。

    “陳教授,給我們說說唄,您看,魚友們也很積極呢。”

    陳、屈兩位教授也是第一次給這麼多人同時講課,心裡不免有些緊張,但更多的則是驕傲、自豪。

    陳嵐風尋了一面完整又具代表性的壁畫,像站在教室黑板前般嚴肅認真,沉吟道:“據文獻資料記載,墓道最早出現在黃河上游的馬廠文化墓葬中,墓道與墓室之間常用木板或木棍封門,到了商代墓道在文化上的意義才得以凸顯。”

    “你們看這些壁畫,畫風蠻荒古樸,展現的全是夏朝以前古人的生活景象。我和老屈甚至懷疑這座大墓是夏朝某位帝王的墓穴。”

    夏朝經歷了很多帝王,最著名的當屬五帝。

    這裡也存在著矛盾,不管是地位尊崇的五帝,還是名不經傳的歷代帝王,都沒有這個能力修建如此宏偉龐大的地宮。

    這條通道非常筆直,幾乎和現代盾構機開鑿的通道差不多,怎麼可能出現在夏朝呢?

    姬小君明顯對這些知識非常渴求,問了許多問題。

    “陳教授,會不會是這樣,這個墓穴並非是夏朝的某位帝王,而是後世某個君王修葺,但採用了夏朝壁畫形式。”

    陳教授雙眼一亮,突然看姬小君順眼了。

    “不錯,有道理。”

    姬小君又問:“我還有問題,兩位教授剛才說墓道太長,那麼歷史上,那些帝王,墓穴的墓道有多長?”

    屈強開口解釋說:“古代帝王諸侯不僅城池有嚴格規定,就連死後所藏的墓穴也有同樣規格。在商周時期,墓穴大致分為中字形、甲字形和亞字形,主墓道南北向,南墓道最長,大約為30-40米,北墓道稍短,也有20-25米。東西兩墓道最短,一般聯通耳室。”

    “目前已知最大的墓穴是秦始皇陵墓,因為還未發掘,僅以封土測繪,整個墓群南北向也才160米,東西向260米。而我們所在的這條通道,從進來到這裡

    ,已經有400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