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陵後裔 作品

第003章 洛神賦圖

    且不說這奪寶之人到底是何居心,這洛神賦圖重現江湖本身就是非同小可的事情,而如今真假疑團也再次被提起,可以想象得見,接下來,圍繞著洛神賦圖一定會產生一連串的故事。

    說起洛神賦圖,就不得不提到創作它的年代——南北朝。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段戰亂頻繁,複雜多變而又分裂的時期。政治的不穩定、時局的混亂動盪,雖帶來了經濟的普遍衰退,卻反而前所未有的豐富了文化的內容和內涵。這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一個自由解放、富於智慧和熱情的時代。由於社會的動 亂,北人南遷加之外族的侵襲形成南北和各民族之間生活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敦煌北魏時期的壁畫中人們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經在外來風格的基礎上融入了傳統繪畫的表現。南方的繪畫同樣也深受宗教題材的影響變得更加虔誠而豐富。

    早在秦漢時期,由於儒家思想一統天下,人物畫必然被統治者當作宣傳政教的工具,因為山水畫和花鳥畫無法很直觀的教育人們該如何做才能符合上層社會所要求的道德標準,只有把人物的行為舉止很形象的刻畫出來才能被群眾普遍接受並以其為行動指南。這多少加強了人們對人物畫的重視。在魏晉南北朝以前雖然便於保存的卷軸畫比較少見,但我們可以從之前的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畫象磚上依稀看到其影子,比如東漢明帝在洛陽雲臺畫功臣像等等。可以說魏晉以前的人物畫基本還處在實用的功能,到了魏晉時期,儒家思想依然作為統治者專制工具而存在,那股從漢代“定儒家為一尊”的政教倫理風氣尚帶著強大的慣性而對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不論是曹植繪畫“存乎鑑者”的作用,還是王煽畫孔子弟子圖以勵人的願望,都是儒家入世教化思想的反映。就是顧愷之的《列女仁智圖》、《女史箴圖》只是也還處在教化的實用功能。但這以後,社會的衰微、國家的解體、人之生命的朝不保夕,使得作為統治思想和社會膠合劑的儒家觀念逐漸喪失其作用而趨中衰,那種以道釋儒而實為道家觀念的玄學便應運而生。由於一大批文人士大夫的出現,寫了大量的理論作品,包括顧愷之在內,人物畫也因此進入到了審美的高級階段。在《洛神賦圖》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

    《洛神賦圖》是顧愷之在某一天偶然讀到友人送來的三國時代文學家曹植寫的《洛神賦》有感而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對夢幻之境中人神戀愛的追求,抒發了愛情失意的自我感傷。顧愷之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藝術才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再創造,傳達出無限惆悵的情意和哀傷的情調,將曹植《洛神賦》的主題思想表達的完整而和諧。畫面奇幻而絢麗,情節真切而感人,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充滿了飄逸浪漫、詩意濃郁的氣氛。

    但是,對於我來說,卻還有一個疑問。

    那就是——為什麼是洛神賦圖呢?

    在川島家族——五脈——中日兩卷洛神賦圖之間,一定還有一個我們不知道的線索在串聯著整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