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鹽的專賣?

  “那談談雲秀坊。”元載說道,“雲秀坊織出絲綢,絲綢就是錢。”

  劉晏點了點頭,取出另一份賬本。

  他說道:“目前揚州有云秀坊七處,每一處有五十座紡車,以水力推動,每一座紡車一天能織出三匹,每一天一共能織出1050匹,其中有布,也有絲綢,相當於300貫左右,我們的淨收益為150貫,一年大約是五萬五千貫。”

  “蕭家的呢?”元載立刻問道。

  “蕭家一天能織出600匹,相當於180貫。”

  “杯水車薪啊。”元載不由得感慨了一句。

  “江東民間有許多紡織園。”劉晏又說道,“我派人仔細調查了揚州的紡織園,有20處大規模的紡織園,還有許多家庭自己的紡織,供應的布料和絲綢,目前產出是我們的五倍。”

  “這樣的規模也不算多。”元載依然搖了搖頭,“要在各地陸續建立雲秀坊,是需要時間的。”

  眾人陷入沉默中。

  一千萬貫超出了歷來的認知,就算雲秀坊這種超級印鈔機,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全面建起來的。

  過了一會兒,李倓說道:“鑄錢監今年鑄造一百五十萬貫,雲秀坊分兩百萬貫的任務,澄心堂分兩百萬貫的任務,一共五百五十萬貫。”

  “還差四百五十萬貫?”劉婉說道。

  “我有辦法。”

  眾人都疑惑地看著李倓。

  四百五十萬貫可不是小錢,不是說一句有辦法就能解決的。

  “製鹽。”

  “製鹽?”元載眼睛倒是一亮,可面色隨即又有些變化,“郎君,現在市面上的鹽並不缺,我們如果要製鹽,很難與民間那些鹽商去競爭。”

  “我知道,今年我預估靠賣鹽賺四百萬貫。”

  “這恐怕……”杜甫也聽不懂了,雖然他是個外行,但還是忍不住問道,“靠賣鹽能賺這麼多錢麼?”

  要知道,與之前的歷朝歷代不同,大唐的鹽不是轉賣,朝廷不干涉製鹽,只管控品質和價格。

  真正轉賣,是安史之亂之後,第五琦提出了禁榷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