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銀屏張星憶馮永 作品

第0961章 使團到來


                 全民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快經濟基礎變化這種大事,不是馮刺史不想做,而是力所不及。

  說白了,就兩個字:沒錢!

  所以涼州的蒼頭黔首想要翻身,最好的辦法,還是得要加入軍伍。

  而且還必須是興會漢體系的軍伍,也就是馮刺史麾下。

  在服完三年義務兵役之後,如果願意轉成職業兵,那就可以給自家孩子謀取學堂裡的一個位置了。

  在軍中,除了可以博取軍功外,軍中所發的口糧,也是很豐厚的。

  累積立下的軍功越多,好處自然也就越多。

  就如草原上那個納了姐妹花的王猛男,官至部督尉,少說也可以拿到學堂的兩個名額。

  再加上自家大室身為南鄉第一批女織工,怎麼說手裡至少也有一個名額。

  軍中有些人自家用不了那麼多名額,甚至還可以轉讓出去,這就是套現。

  王督尉這麼些年來,不知經歷了多少生死搏殺,怎麼說也不會少了袍澤間的生死交情。

  所以就算是他自己的孩子太多,名額不夠,也很容易從袍澤手裡拿到多餘的名額。

  反倒是興漢會體系,或者說是與興漢會體系沒有往來的外人,就算是拿著錢糧,想要出高價,也未必有門路買到名額。

  所以王督尉說這是馮君侯給他們這些老人謀福利,確實不算錯。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張大秘書憑著敏銳的政治敏感性,看到這裡頭的某種隱患:

  胡女會藉著這個機會,趁機為自己的後代搶奪教育資源,從而導致漢胡關係可能重新變得緊張。

  但馮刺史對此卻是淡然。

  自己在資源分配上本就是傾向於漢家子民。

  起步本比胡人高,最後卻競爭不過胡人,那還有臉了?

  羅馬帝國僱傭異族幫自己打仗,主體民族不願意奮鬥,光顧著享樂,最終淪落到個什麼境地?

  再看看後世有些人,在國內被保護得太好,一天到晚吃飽了撐得,瞎嚷嚷這不好那不好,不要大國崛起,只想要什麼狗屁的小民尊嚴。

  讓人恨不得抽他們幾個大嘴巴子,再扔到敘利亞阿富汗伊拉克,讓他們嚐嚐什麼叫小民尊嚴。

  漢家兒女,本就不同於世間異族,若不能立於世間之顛,僅求苟活於世,那就是異族眼中的肥膏。

  不把你徹底分食個乾淨,他們會善罷甘休?

  還想指望別人給你施捨小民尊嚴?

  馮刺史才不會慣自己子民這種臭毛病!

  老子是家長,家長就要對孩子一視同仁。

  我可以分你田地,可以幫你打通上升通道,但你想要再進一步,就得自己去拿。

  別人能為子孫搏來富貴,你拼不得?

  就你命貴?

  再說了,將士的孩子身上同樣流著漢家的血,從小習漢家文化,誰敢說不是漢家子弟?

  丞相當年定下的視漢夷如一的政治正確大棒,誰能接得住?

  所以在馮刺史看來,與其關心這些沒出息的傢伙,還不如去關心即將到來的東吳第二批使者,那才叫正事。

  建興十三年十月,在漢中呆了一個月的吳國第二批使者團,終究還是來到了涼州。

  這一回,帶著使團過來的,乃是已經六十七高齡的向朗。

  親自到城外迎接的馮刺史,看到使團過來,遠遠就迎了上去,對著領頭的馬車連連作揖:

  “有勞向公親自前來,永不勝惶恐。”

  車簾被掀開了,髮鬚皆白的向朗露出面容,雖然臉上帶著長途跋涉後的倦意,不過看起來興致很高。

  只見他爽朗一笑:

  “君侯,數年不見,汝與前些年相比,倒是變了不少,謙遜了許多啊!”

  若是換作他人,這話可不算是客氣——而且放眼大漢,也沒幾個敢這麼跟馮刺史這麼說話。

  但是向朗嘛……

  當年隴右一戰,馮君侯可是算計過向朗的。

  而且隴右之戰過後,向朗又被馮君侯半哄半逼去了南鄉,然後一直呆在那裡教書育人。

  正是憑藉他的聲望,南鄉學堂轉變成南鄉學院,被所有士子學子所承認,事情遠比馮永想像中的要順利。

  所以此時向朗戲謔著說了這麼一句,馮刺史還得陪著笑:

  “以前年少輕狂不懂事,慚愧慚愧!倒是向公,似乎越發返老還童了,真是讓人羨慕……”

  隴右之戰的時候,向朗已有六十多歲,仍能隨軍北伐。

  如今年近古稀,從漢中趕到涼州,除了面有些許疲色,居然還這麼有精神。

  這身子骨,沒得說!

  搞得年紀輕輕的馮刺史都有些羨慕。

  再想起在漢中養病的大漢丞相,馮刺史又不由地一陣鄙視:弱雞,弱爆了!

  從車上下來的向朗聽著馮刺史的話,下意識地就是指了指他,失聲笑道: